术争鸣
学府中时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和激烈的学术辩论声,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也是智慧交融的乐章。
一日,在学宫的辩论堂内,一场关于“霸道”
与“王道”
的辩论正在激烈进行。
主张“霸道”
的学子李斯站起身来,慷慨陈词:“如今乱世,各国纷争,唯有行霸道,以强大的武力和严苛的律法震慑四方,方能使秦国迅崛起,称霸天下。
若一味追求王道,讲究仁德,那只会在这弱肉强食的世间被他国吞并。”
而支持“王道”
的儒生淳于越立即反驳道:“霸道虽可一时逞强,却难以长久。
王道以仁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若秦国只知征伐,不顾百姓死活,即便能夺得天下,又怎能长治久安?”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互不相让。
其他学子们也纷纷加入讨论,有的支持李斯,认为当下形势紧迫,霸道是最快的强国之道;有的则站在淳于越这边,觉得王道才是治国的根本。
整个辩论堂内气氛热烈,争论声此起彼伏。
在兵法谋略的领域,也有着不同观点的交锋。
有的学子认为应当效仿孙武,以奇谋制胜,兵不厌诈;而有的则觉得应当遵循吴起的理念,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纪律,稳扎稳打。
就连在农耕水利方面,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主张大力开垦荒地,增加农田面积;有的则强调要先完善水利设施,确保现有土地的灌溉和防洪。
这些学术辩论并没有让学子们产生隔阂,反而让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第四章:人才初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府培养出的人才开始源源不断地投身到秦国的建设之中,为秦国的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苏秦和张仪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对各国局势的深刻洞察,被秦国的外事部门看中,成为了外交使者。
他们穿梭于各国之间,凭借着智慧和谋略,时而与他国结盟,为秦国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时而巧妙化解矛盾,避免秦国陷入不必要的战火之中。
韩非将自己所学的法家思想整理成册,上呈给秦国的执政者。
他的诸多建议被采纳,秦国的律法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完善,执法更加公正,对违法乱纪之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也保障了秦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吕雉则进入了秦国的文化部门,她参与编撰各类书籍,将学宫中所学的经史子集知识进行整理和传播,让更多的秦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有机会接触到文化的熏陶,秦国的文化氛围愈浓厚。
而在军事方面,从学宫毕业的蒙恬等一众年轻将领,将兵法谋略运用到实际的作战之中。
他们带领着秦军,在边境地区屡次击退来犯之敌,守护着秦国的疆土安全,同时也积极探索新的战术,训练出了一支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在农业领域,那些钻研农耕水利的学子们深入到各地郡县,指导百姓改进耕种方法,修建新的水利工程。
曾经荒芜的土地变得肥沃起来,粮食产量逐年攀升,秦国的百姓再也不用为温饱问题愁,国家的根基也愈稳固。
第五章:学府之变
随着秦国的不断展,学府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为了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入学,秦国官府加大了对学府的资金投入,降低了入学的门槛,只要是有求学之心、才学尚可的年轻人,都能进入学府深造。
同时,学府的课程设置也更加多元化。
除了原有的经史子集、兵法谋略、农耕水利等课程外,还增设了天文历法、算术几何、医药医术等实用学科。
因为秦国在不断向外开拓,航海贸易也逐渐兴起,对于天文航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算术几何能帮助工匠们更好地进行工程建造;医药医术则关乎百姓的健康,不可或缺。
在师资方面,学府开始从民间选拔那些有一技之长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