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宫夜议,变法开端》
栎阳城中,夜幕如墨,唯有咸阳宫依旧灯火通明。
此时的咸阳宫,虽不如日后那般巍峨壮丽,但在夜色中,也透着一股庄重与威严,隐隐昭示着秦国未来的气象。
秦孝公赢渠梁与卫鞅对坐于宫殿之内,案上摆满了竹简,那是各县送来的密报。
烛光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映在墙壁上,忽长忽短。
孝公眉头紧锁,手中拿着一卷竹简,上面赫然写着“民怨沸腾”
四字,他的眼神中透着忧虑与思索。
“卫鞅啊,你看看这些密报,有人说变法让民怨沸腾,可也有说耕者日勤,秦国似有起色。
这变法之路,看来并非坦途啊。”
孝公将竹简放下,缓缓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卫鞅起身,拱手行礼,目光坚定:“君上,变法之初,必有阻力。
百姓们安于旧俗已久,骤然改变,自然会有怨言。
但只要度过这艰难时刻,秦国必能强盛。
那说耕者日勤之处,便是变法成效初显,只要坚持下去,定能让秦国脱胎换骨。”
孝公微微点头,他深知卫鞅所言不虚,可面对国内复杂的局势,心中仍有担忧。
秦国积贫积弱已久,若不变法,必将被山东六国吞并,可变法若操之过急,引国内大乱,亦是得不偿失。
“吾欲变法图强,兴我秦国,可这满朝文武,多有反对者,宗室贵族也蠢蠢欲动。
卫鞅,你有何良策?”
孝公看着卫鞅,眼神中充满期待。
卫鞅神色肃穆,向前走了两步,说道:“君上,变法之事,需有铁腕之人总领。
臣虽不才,愿担此重任。
臣请为左庶长,总领变法事宜,定能将变法推行到底,不负君上所托。”
说罢,他跪地行礼,行的是大礼,额头触地,尽显决心。
孝公看着眼前的卫鞅,心中感慨万千。
这个从魏国而来的奇才,数次与他长谈,从帝道、王道到霸道,最终让他找到了强国之策。
他相信卫鞅,相信变法能让秦国崛起。
孝公站起身,走到卫鞅面前,伸手将他扶起,然后从腰间取下一枚虎符,递到卫鞅手中。
那虎符通体黝黑,雕刻着古朴的纹路,散着一股肃杀之气。
“卫鞅,从今日起,你便是秦国的刀,这虎符交于你手,军中之事你可调度,国内变法事宜也由你全权负责。
若有人阻拦变法,便是与秦国为敌,你可便宜行事。
若这把刀钝了,我亲自磨。”
孝公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卫鞅双手接过虎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他抬头看着孝公,眼中满是感激与忠诚:“君上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推行变法,若有负君望,愿以死谢罪。”
一夜长谈,君臣二人将变法的诸多细节又仔细商讨了一番,直至东方渐白,才各自散去。
数日后,卫鞅被正式任命为左庶长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秦国。
栎阳城的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着此事。
有人期待变法能带来好日子,有人则对未知的变革充满担忧,而那些宗室贵族们,更是心中不满,暗中商议着如何抵制变法。
卫鞅深知,变法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若百姓不信,再好的法令也难以推行。
于是,他命人在栎阳南市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张贴告示,言明:“有能徙此木于北门者,予以十金。”
告示一出,立刻引来众人围观。
人们看着那根木头,议论纷纷。
“这根木头看起来也不重,徙至北门便有十金?哪有这等好事,莫不是左庶长在开玩笑?”
一个中年男子皱着眉头,疑惑地说道。
“是啊,秦国向来没有这等重赏之事,我看多半是假的。”
旁边一个老者也随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