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奔涌:沦陷区的抗议风暴
夜色像一块浸透墨汁的破布,勉强覆盖着沦陷区的城镇。
上海法租界边缘的弄堂里,潮湿的水汽混杂着煤炉余温,在狭窄的通道里蜿蜒。
王阿婆颤巍巍地收起晾在竹竿上的粗布衫,指尖触到衣摆里层硬邦邦的纸团——那是第三回收到这样的&0t;包裹&0t;了。
她左右瞥了眼,快步闪进斑驳的木门,门后昏暗的光线下,三个年轻人正围着一张泛黄的上海地图低声交谈。
&0t;新闸路登记处的岗哨增加了机枪掩体,昨天有个卖烟的伙计被打断了腿。
&0t;说话的是穿长衫的李默,他袖口磨出了毛边,眼神却像淬了火的钢针,&0t;日伪要推行的&039;良民证升级版&039;,说是要按指纹、拍照片,连家里几口锅都得登记在册。
&0t;
对面的陈月把一缕碎别到耳后,她刚从纱厂下工,围裙上还沾着棉絮:&0t;我工段的姐妹说,东洋监工放话了,下个月不换证的,一律当&039;通匪&039;处理。
张家嫂子偷偷告诉我,她男人在乡下的户籍被划成了&039;不稳定分子&039;,粮票都被扣了一半。
&0t;
角落里,戴瓜皮帽的老周用旱烟杆敲了敲地图上的红点:&0t;南京路、霞飞路、北站广场这些地方人流密集,日伪军防备相对分散。
关键是怎么把消息传到老百姓心里,让他们知道,这不是换个证那么简单。
&0t;
李默展开一张油印传单,纸面上&0t;揭穿日伪新户籍毒计&0t;的标题像火苗一样窜动。
传单里没有深奥的道理,只有直白的控诉:&0t;按了指纹,你们就成了笼子里的鸟,飞去哪里都要被东洋鬼子盯着!
登记家产?下一步就是抢光你们的米缸!
&0t;他想起三天前在码头看到的场景——一个搬运工因为&0t;户籍信息不符&0t;被当场拖走,妻子抱着孩子追了三条街,最后只捡回一只掉在泥里的布鞋。
&0t;得让大家知道,反抗不是一个人的事。
&0t;陈月的声音有些颤,她想起自己被日伪警察盘查时,那冰冷的刺刀尖几乎戳到喉咙,&0t;我在纱厂联络了二十多个姐妹,她们说只要有人带头,就敢放下梭子上街。
&0t;
老周把烟锅在鞋底磕了磕,火星溅在潮湿的地面上,瞬间熄灭:&0t;下周三,秋分。
按照老理儿,是百姓歇脚祭祖的日子,日伪军防备会松些。
我们要在五个区同时行动,让他们顾头不顾尾。
&0t;他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几个交叉点,&0t;李默负责北区工厂区,陈月盯紧纱厂女工,我去联络码头和车夫行会。
记住,只讲道理,不搞暴力,让日本人看看,中国人的骨头不是那么好打断的。
&0t;
三天后的清晨,雾气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苏州河。
往常这个时候,码头的苦力们早已扛着麻包在跳板上奔走,今天却有些异样——三三两两的车夫聚在茶馆门口,手里捏着卷起来的传单,低声议论着。
穿蓝布衫的中年汉子王强把旱烟袋往腰里一别,他昨天半夜收到老周塞在黄包车坐垫下的纸条,上面只有三个字:&0t;今午时&0t;。
正午的钟声刚从海关大楼敲响,南京路上的先施公司门前突然一阵骚动。
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举着写有&0t;反对奴化登记&0t;的木牌冲出人群,嘶哑的呼喊像投入滚油的水珠:&0t;不按指纹!
不当顺民!
&0t;起初只有十几个人响应,但当他们喊出&0t;东洋鬼子滚出中国&0t;时,周边店铺的伙计、路边的黄包车夫、甚至提着菜篮的主妇都围了过来。
陈月混在纱厂女工的队伍里,心跳得像要撞破胸膛。
她看到斜对面绸缎庄的老板娘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