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狼与黄册:岭北行省的户籍困局》
第一章金帐下的羊皮纸:元大都,皇宫大内的紫檀殿内,空气中弥漫着龙涎香与酥油茶混合的奇异气味。
元成宗铁穆耳揉了揉有些胀的太阳穴,面前摊开的,是一份来自万里之外岭北行省的急报。
羊皮纸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上面的回鹘式蒙古文写得龙飞凤舞,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焦虑。
“又是关于户籍的事。”
成宗将奏报递给身旁的丞相哈剌哈孙,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耐,“朕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
岭北,岭北,朕的祖宗龙兴之地,如今却成了户籍管理的泥潭。”
哈剌哈孙恭敬地接过奏报,目光快扫过。
上面写着:“岭北行省平章政事孛罗帖木儿谨奏:行省所辖诸部,因水草迁徙不定,户籍登载岁岁更易,前日所记,今日或已在千里之外。
更有甚者,受汉地农耕之诱,渐有弃牧从耕,于水草丰美处筑屋定居者,传统千户制难以约束,赋税征收每每落空,军户征调亦遇梗阻……”
“千户制。”
哈剌哈孙低声重复着这个词,“陛下,太祖皇帝建立大蒙古国,以千户制统御部众,‘百户’、‘千户’、‘万户’,兵民合一,既是军事编制,也是户籍单位,曾是我大元立国之基。
可如今……”
“如今时移世易了。”
成宗打断他,“草原不再是当年的草原,牧民也不全是当年的牧民了。
朕听说,有些部落,已经学着汉人的样子,开垦土地,建造固定的房屋,不再随着季节迁徙。
千户长们管不住他们,或者说,不想管。
而那些依旧游牧的,户籍像风一样,今天在克鲁伦河,明天可能就到了土拉河,甚至更远的地方。
我们的黄册,我们的户籍官,怎么跟得上?”
问题的核心就在这里。
元朝建立后,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户籍制度,试图将“黄册”
制度推行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包括祖宗的龙兴之地——岭北行省。
黄册,那是详细登记人口、土地、资产的户籍簿,是征收赋税、征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依据。
在中原汉地,虽然也有困难,但终究依靠成熟的州县体系和庞大的官僚队伍推行了下去。
但在岭北,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黄册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章草原上的“风”
与“土”
岭北行省,和林城。
这座曾经的蒙古帝国都,如今虽不再是帝国中心,却仍是岭北的政治经济枢纽。
平章政事孛罗帖木儿站在和林城外的高坡上,望着远处像黑色珍珠一样散布在草原上的蒙古包,以及更远处,几处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不是蒙古包的炊烟,而是固定房屋的烟囱。
他的身边,站着一位名叫巴图的老千户。
巴图须皆白,脸上刻满了风霜,那是草原赋予每一个真正牧民的印记。
“平章大人,”
巴图的声音像被风沙打磨过,“您看那边,那是弘吉剌部的几个牧户,去年还在东边的呼伦贝尔放牧,今年就到了这里。
他们说这里的水草好。
可我们的户籍官上个月刚去东边登记过他们的人口和牲畜。”
孛罗帖木儿叹了口气:“巴图千户,我知道。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
你看那边,山脚下那几处房子,是兀良哈部的一些人盖的。
他们说,放牧太辛苦,又受风雪之灾,学着汉人种地,能有个安稳日子。”
巴图的眉头皱得像拧在一起的弓弦:“种地?那还是我们蒙古人吗?我们的祖先,是苍狼白鹿的后代,是马背上的民族。
离开马背,离开羊群,就像雄鹰折断了翅膀。
而且,大人,他们一旦定居下来,就不再听千户的调遣了。
千户制,是我们的根啊。”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