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174集 贞观之治下的户籍革新

第174集 贞观之治下的户籍革新(1 / 3)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喝醉后被白梦妍捡回家 血圣 悍匪重生,我略微出手已无敌 盛唐华章 战骨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尘暮归残楼 清灵爱忘羡 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四合院:重生六零,我打猎致富

贞观户籍新政:盛世基石的构建

一、风云初定,新政萌动

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历经数年征伐,终是扫平群雄,建立大唐王朝。

然而,隋末连年战乱,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百姓流离失所,户籍散佚混乱,赋税征收艰难,国家治理举步维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

他心怀壮志,欲图重振山河,开创太平盛世。

此时,社会渐趋稳定,一场关乎国本的户籍制度革新,在贞观之治的大背景下悄然萌动。

贞观初年,朝堂之上,君臣齐聚,共商国是。

户部尚书戴胄神情凝重,向太宗奏报:“陛下,自隋末大乱,天下户口锐减,今户籍不实,田亩荒芜,赋税难征,实乃国家心腹大患。”

太宗微微颔,目光坚定:“朕深知户籍乃国之根本,关乎百姓生计、国家兴衰。

当务之急,需革新户籍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二、均田之策,安身立命

为使百姓安于农耕,恢复经济,太宗决定推行均田制与户籍紧密结合之政策。

朝廷诏令颁布,天下震动。

均田令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男子,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年老或身故后需归还国家;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传给子孙。

女子、奴婢及耕牛等,依不同情况授田。

同时,明确规定土地不得随意买卖,以防土地兼并。

为确保均田制顺利实施,朝廷依据户籍信息,对土地进行重新丈量与分配。

各地官员纷纷下乡,挨家挨户核实人口、登记土地。

在长安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里正带领着几位衙役,手持文书,挨家登记。

村民们围聚过来,眼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一位老者颤巍巍地问道:“官爷,这地真能分给咱?”

里正笑着回答:“老人家放心,这是陛下的旨意,按户籍分地,让大伙都有田种。”

均田制的推行,使百姓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激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百姓辛勤劳作的身影。

荒芜的土地逐渐被开垦,农作物茁壮成长,丰收的希望在百姓心中燃起。

三、户籍登记,精细入微

户籍登记是户籍制度的基础。

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户籍登记流程,力求信息准确无误。

每年正月,各县县令便组织人手,挨家挨户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极为详尽,涵盖户主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职业、家庭成员信息、土地财产状况等。

为确保登记信息真实,朝廷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

若现有隐瞒人口、虚报年龄等行为,当事人将受到严厉惩处;而如实登记、积极配合的百姓,则会得到一定的奖励。

在登记过程中,也不乏趣事。

有一次,在洛阳城的一户人家,登记官询问家中成员情况,户主如实报上人口。

这时,躲在门后的一个小孩突然探出头来,笑嘻嘻地说:“还有我呢!”

众人皆笑,登记官也细心地将小孩信息记录下来。

除了常规的人口登记,对于特殊人群,如僧尼、道士、商人等,也有专门的登记办法。

僧尼需在所在寺庙登记,由寺庙定期向官府报备;商人则要在其户籍所在地及经营地进行双重登记,以便管理。

四、管理流程,规范有序

户籍登记完成后,后续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太宗时期,构建了一套规范有序的户籍管理流程。

户籍档案由县、州、中央三级管理。

县级负责户籍的初步登记与整理,定期将户籍档案上报至州级;州级进行审核汇总后,再报送至中央户部。

户部设立专门的户籍司,负责全国户籍档案的保管与统计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看见弹幕后,绿茶小姐又在装柔弱 喂养祖宗后,我打造了顶级豪门 重生07:从小学生开始加点 渣男搞大替身肚子,我转身高嫁京圈太子 雷神大洪 我可不是东京文豪 潮湿咬痕 替嫁后成了校草的豪门后妈 我们[暗恋] 穿成冷宫弃妃,我在后宫开小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