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前后夹击,定能大败韩信。”
可那陈馀是个迂腐之人,觉得凭借堂堂正正之师就能击败韩信,不屑于用这种计谋,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得知此事后,心中暗喜,他深知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率领大军来到井陉口三十里处扎营。
夜里,韩信挑选了两千轻骑兵,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红旗,命他们悄悄迂回到赵军大营附近的山上,埋伏起来,并交代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我军时,你们迅冲入赵营,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我汉军红旗。”
第二天清晨,韩信又命人将军队背靠着河水列阵,众将士都很疑惑,因为按照兵法,这可是兵家大忌啊。
韩信却高声道:“今日之战,我们后退无路,唯有奋勇向前,方能求生取胜。”
当汉军大张旗鼓地朝着赵军杀去时,赵军见汉军摆出如此奇怪的阵势,都哈哈大笑,以为韩信不懂兵法。
他们大开营门,倾巢而出,想要一举歼灭汉军。
双方交战,汉军看似不敌,渐渐往后退,一直退到了河边。
这时,汉军将士们想起已无退路,个个奋勇拼杀,以一当十,赵军一时竟难以取胜。
而那两千轻骑兵趁此机会,冲入赵军大营,换上了汉军红旗。
赵军久攻不下,回头一看,大营中全是汉军旗帜,以为后方已被汉军占领,顿时大乱。
韩信抓住时机,率军反杀,赵军溃败,陈馀被杀,李左车被俘。
这一场背水一战,成了千古佳话,韩信之名更是威震天下。
第五章:恩威并施降燕国
赵国被灭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燕国,燕国上下一片恐慌。
燕国国君深知自己的国力根本无法与韩信的汉军抗衡,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韩信此时却并未急于出兵攻打燕国,他深知燕国若强行攻打,虽也能拿下,但必定会损失不少兵力,如今楚汉相争局势瞬息万变,保存实力才是上策。
于是,他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先派人给燕国送去书信,信中陈述了楚汉之间的形势,表明汉军的强大以及燕国归附的好处,同时又展现出了自己的仁德,不愿多造杀孽,希望燕国能主动归降。
燕国国君收到书信后,召集大臣们商议,众人权衡利弊,觉得抵抗只是死路一条,而韩信如此有诚意,归附或许还能保得燕国上下安宁。
最终,燕国决定开城投降,向刘邦称臣。
就这样,韩信未动一兵一卒,便让燕国归附,这让刘邦更是对他赞赏有加,北方的局势已然完全在汉军的掌控之中,而项羽的北方侧翼算是彻底被切断了。
第六章:巩固成果,整军备战
韩信在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等国后,并没有松懈下来。
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些新归附的地区虽然表面上听从汉王刘邦的命令,但人心未必稳固,若不加以好好治理,很容易再生变故。
于是,韩信开始在各地安排能吏,安抚百姓,轻徭薄赋,让百姓们能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同时,他又对军队进行了整顿扩充,将那些归附过来的有才能的将士吸纳进汉军之中,加以训练,让汉军的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在这期间,刘邦也多次派人送来赏赐,嘉奖韩信的功劳,并且传达了对北方局势的重视,希望韩信能继续稳住局面,为将来与项羽的最终决战做好准备。
韩信深知,这一切都只是前奏,真正决定楚汉命运的大战还在后面,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助力,他必须全力以赴,不容有丝毫懈怠。
第七章:影响战局
随着韩信在北方的节节胜利,楚汉对峙的局势也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项羽原本以为自己能凭借正面战场上的优势,慢慢拖垮刘邦,可没想到韩信在北方如此势如破竹,如今自己的北方侧翼被切断,周边的盟友纷纷倒向刘邦,顿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他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分兵去应对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