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想要保住,困难重重。
第四章:苦战挣扎
经此一役,起义军的士气越高涨,各地更多的人纷纷响应,加入到反秦的队伍之中。
章邯的军队虽然还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可连续的作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而且物资补给也开始出现问题。
章邯多次向咸阳上书,请求朝廷增派援军,补充粮草物资。
然而,此时的咸阳朝堂早已是一片混乱。
胡亥依旧被赵高蒙蔽,只听信赵高的一面之词,赵高害怕章邯立下大功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在胡亥面前进谗言,说章邯拥兵自重,故意拖延战事。
朝廷的援军迟迟不来,粮草也是时有时无,章邯陷入了苦战之中。
他既要面对刘邦、项羽等起义军的不断进攻,又要安抚手下那军心不稳的士兵。
在一次与刘邦军队的对峙中,章邯设下埋伏,本想打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可没想到刘邦的军队提前察觉到了异样,巧妙地避开了埋伏,反而从侧面突袭了章邯的营地。
章邯匆忙回援,双方展开了一场混战,秦军损失惨重,好不容易才击退了刘邦的军队。
而项羽那边,更是不断地对章邯施压,时常派出小股精锐部队骚扰秦军,让章邯的军队不得安宁,时刻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
第五章:后方掣肘
章邯心中满是无奈和愤懑,他一心为大秦征战,可后方的朝廷却如此混乱不堪,对他的支援不力,仿佛是要眼睁睁地看着大秦江山就这样在起义军的冲击下崩塌。
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甚至还派人暗中监视章邯,若有一点风吹草动,便要向胡亥添油加醋地汇报。
章邯身边的一些亲信将领,有的看不惯赵高的所作所为,想要回咸阳向胡亥面奏实情,却被赵高的人半路拦截,有的还丢了性命。
军中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开始有了怨言,不少刑徒士兵本就是为了那赦免的承诺才拼命作战,如今看到朝廷如此对待他们,军心逐渐涣散。
章邯多次在军中鼓舞士气,向士兵们承诺,只要坚持下去,朝廷一定会改变态度,给予他们应有的赏赐。
可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这些话不过是安慰之词罢了。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抵抗,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不断调整战术,与起义军周旋,试图寻找转机。
第六章:艰难抉择
日子一天天过去,局势对章邯越不利。
刘邦的军队已经占据了不少城池,开始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而项羽更是势不可挡,所到之处秦军皆闻风丧胆。
章邯看着日益减少的士兵,残破的营地,心中痛苦万分。
他知道,继续这样下去,秦军必败无疑,可若投降起义军,那他一生忠于大秦的名声就将毁于一旦。
他在营帐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思考着未来的出路。
身边的将领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拼死一战,为大秦尽最后的忠诚;另一派则认为,朝廷如此昏庸,不值得再为其卖命,倒不如投降起义军,也好保全将士们的性命。
章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对大秦的忠诚让他难以迈出投降那一步,可现实的残酷又让他明白,继续坚持或许只是无谓的牺牲。
在一次与项羽的交战中,秦军再次大败,章邯带着残军退到了棘原,据守此地,而项羽则率军在漳水南岸扎营,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第七章:最后的坚守
棘原的防线,是章邯最后的坚守了。
他亲自巡视营地,督促士兵加固防御工事,鼓励士兵们不要放弃希望。
尽管士兵们都已身心俱疲,但看到章邯将军依旧如此坚毅,也都咬着牙坚持着。
章邯深知,项羽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定会想尽办法来攻破棘原。
他布置了多层防线,将为数不多的精锐部队安排在关键位置,又派出探子密切关注项羽军队的动向。
果然,没过多久,项羽便动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