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会空。
我们祖祖辈辈的规矩,是让它流得慢一点,久一点。”
他蹲下身,捡起一块星尘结晶,“你们的机器很厉害,但裂石星的星尘有自己的脾气,太急躁,它就会躲起来。”
卡伦沉默了。
他想起在星盟枢纽,各族人追求的“高效”
与“高产”
,放在裂石星竟成了可能破坏平衡的隐患。
那天晚上,他调取了裂石星的星尘流动数据,现岩居人的“慢节奏”
确实让星尘的再生度略高于开采度,而如果按枢纽的效率运转,不出十年,这片土地的星尘就会彻底枯竭。
“原来每个文明的生存智慧,都带着土地的印记。”
卡伦在日志里写道。
他连夜修改了转换器的程序,加入了“自适应调节”
功能——机器会根据岩层的星尘浓度自动调整功率,既保留枢纽的技术优势,又尊重裂石星的自然节奏。
当改良后的转换器启动时,石老看着仪表盘上随星尘浓度波动的曲线,粗糙的手掌轻轻拍了拍卡伦的轮椅:“你懂裂石星了。”
协作的火花不止在田垄上绽放。
卡伦现岩居人用星舰残骸搭建的聚尘屋虽然简陋,却蕴含着精妙的流体力学原理,能让灰雾中的星尘沿着特定轨迹聚集。
他将这种结构数据传回星盟枢纽,工程师们受到启,改良了枢纽的星尘收集塔,效率提升了近两成。
而岩居人则从卡伦带来的机械零件中学会了新的技能。
石老的孙子——一个叫“小石”
的少年,用废弃的齿轮和镜片制作了一台简易的星尘检测仪,能精准测量土壤中的星尘含量,比过去用手触摸的估测法准确得多。
“它像你的眼睛一样,”
小石举着检测仪对卡伦说,“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卡伦的光学镜头闪烁了一下。
他忽然明白,自己来裂石星的意义,不仅是传递技术与种子,更是搭建一座“理解之桥”
——让枢纽知道,边缘的“落后”
里藏着与土地共生的智慧;让岩居人相信,外界的“先进”
并非掠夺的工具,也能成为守护家园的助力。
离开裂石星前,卡伦收到了两份特别的礼物。
石老送给了他一株晒干的星尘稻,稻穗上系着岩居人的“信任”
符号:“它能帮你在星尘中找到回家的路。”
小石则偷偷塞给他一个用齿轮拼的小人,小人的轮椅上刻着螺旋纹:“这是我想象中,你在星盟枢纽的样子。”
共生号驶离裂石星时,卡伦回头望去,只见岩居人在新开辟的稻田旁竖起了一根木杆,木杆顶端挂着两样东西——星盟枢纽的螺旋纹旗帜,和岩居人的铁矿石徽章,在灰雾中猎猎作响,像两个文明在风中握手。
“他们真的接纳我们了。”
卡伦的核心程序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调出通讯器,准备向星盟枢纽汇报,却现小星早已来消息,附带一段影像:星盟枢纽的共生学院里,孩子们正在用岩居人的分时采矿法和机械族的能量调节技术,设计新的星尘循环系统,黑板上画满了螺旋纹与铁矿石符号交织的图案。
“这才是‘星尘之约’的真正模样。”
卡伦在日志里写下这句话。
他知道,自己只是这座共生之桥的第一块基石,未来还会有更多信使往来于枢纽与边缘,让不同的智慧在星尘中碰撞、融合,最终像杂交稻一样,长出既属于彼此、又越彼此的新希望。
共生号的星尘引擎再次启动,朝着下一个目的地——漂流者集群的新家园飞去。
卡伦的光学镜头望着前方的星尘流,它们在宇宙中蜿蜒,像一条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银色纽带。
他忽然想起石老说的话:“星尘从不区分枢纽与边缘,它只知道,哪里有生命需要滋养,就流向哪里。”
或许,“星尘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