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成功,他送给张显虚真人的告别语是:“以后两家定要常来常往。”回头告诉同伴们,从张显虚的云游鞋爬上鲤鱼背的那刻起,正如胶皮判断的那样:穿越众与大明天子正式进入蜜月期,梁山战略安全无忧矣。
何为蜜月期?说的是梁山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正式成为皇家黑手套,两家联手对付那个神秘暗黑力量,所谓内惩国贼、外抗强敌。
当然了,即便蜜月中的小情侣也是免不了闹个小别扭小情绪,张显虚真人在访问期间假杨洋真人之口批评了曹少轻慢神明之举。胶皮看出来了武当高层的分工:董事长只管给人戴大红花,得罪人的事归执行董事执行。而曹少也看出来了,赵果敢没白死,二团的战场表现特别是娄山关一战实在过于惊艳,一举打掉了大明天子的傲娇。所以他心情愉快,即便被人家说两句也浑然不在乎。
看到殷照云欣慰的笑容,胶皮打趣道:“依你看,你家长们此行对我们的接待工作还满意吧。”
殷照云舔着嘴唇笑笑,对穿越众说道:“那自然是相当满意。张真人见诸位领导只骑自行车不乘轿子之举,背地里尤为赞许。”
不是!老子身上辣么多的光环,尔等非要视而不见是吧!就特么盯着公务用车上纠缠不清了。
不坐轿子这事算老生常谈了。只是没想到武当高人和奢崇明会是一样的反应,别的触发不到他们的神经,只选择让轿子下沉到心灵深处。
不坐轿子咋就成高尚标签了!轿子有啥好的!当然了,轿子有最顶级最舒适的空气悬挂,颠簸感全无,所谓顶级云辇,乘坐体验遥遥领先。但前提是你得花高价聘请训练有素的轿夫,比买辆脚踏车花费多得多哩。且这玩意儿慢!笃悠悠地急死个人,哪有骑车畅快。
别,别。你殷照云不用给老子上课。泰森我两世为人岂能不知各种缘由。话说老早当年两厢的法兰西富康车卖不过三厢的德意志桑塔纳,知道为何么?最大的原因在于三厢车形同轿子,照顾到了中国有钱人的普遍心理。
啥心理哩?
这么说吧,后世的车子就是当世的轿子,交通工具之外被赋予了别的内涵,那就是排面、身份。
轿子这个人力交通工具是国人一大发明。轿子从车辆演变而来,《明史·舆服志》载:轿者,肩行之车。因此轿子又称为‘肩舆’,其字面意思就是扛在肩膀上的车厢。
坐轿子出行始于魏晋时期,是种相当有排场的出行方式,普通人根本就坐不起。到北宋时,轿子取代马车的趋势开始出现,其过程较缓慢,因为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抵制。北宋官员出行多骑马乘车,极少数特殊情况下才会乘轿。像王安石、司马光,他们就认为轿子是一种野蛮的交通工具,轿子以人代畜,野蛮而荒唐。可是,道路没有铺装、车辆没有避震,坐车出行也是种受罪。到南宋,朝廷南逃江南后,一来更加缺马,二来南方道路条件比平原为主的北方恶劣得多,很多地方车马难以通行。所以此时官员出行短途用轿、长途乘船,坐轿子不再被士人们视为不道德。轿子终于盛行开来,抬轿子的人越多越有排面。
到明清,轿子因其安稳舒适受到有钱人的喜爱,有钱人都爱坐轿子而非马车。有个说法是‘无轿不成官’。明清两代尤为明显,清朝读书人的人生四大理想:戴官帽、坐官轿、留着作、娶小娇。其中乘坐官轿更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古代多的就是规矩了,轿子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能乘坐两人抬小轿,轿身上不能有过多装饰。官员根据品级可以使用4人抬最多不超过8人抬的大轿。于是轿子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成为身份地位的具象化表征。说到轿子,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八抬大轿,正是婚礼使用的大轿,有钱人家会自备轿子和轿夫,至于普通老百姓就只能前往‘轿行’租赁,出嫁之时一定让女儿家坐一回轿子。没有轿子参和,这婚恐怕就结不成的。可以说轿子比今天的结婚证还重要。如此,普通百姓一辈子也有一次乘坐8抬大轿的机会,不过只有正妻才能乘坐八抬大轿,小妾或者是继室无此资格。这种8抬大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