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殊不知这些时日来于知事尝腻了吕宋燕窝羹、辽东山参老鸭汤,中午饭吃的烩鸭舌珍还停在喉中排队等待入胃消化,这会儿实在吞咽不下。再者,前些日在梁山刚做过体检,谷子严肃告诫说甚么血脂、血压、胆固醇指标偏高是为三高人士,叮嘱务必节食慎饮。
但为了革命工作,为了替施州挣个锦绣前程,罢罢罢!
吞下燕窝,吃干美酒,便是承惠下主人盛情。主人家很满意,趁热打铁,将2张面值500两的银票轻描淡写压在于祥酒杯下。
“于大人,西门外五里松柏林伴清水塘,有一时思庵,煮得好清茶…”
嗯—不错不错,去那里喝喝清茶运动运动正好消食哩。
于祥提上鞋跟‘呼啦’站起,“大人真孝子。令堂大人的病么,于某义不容辞。”
看官绝没看错。于祥不论何处皆身为上宾,乃是到处捞好处的同时到处撒播友谊的种子。为哪端?只为梁山有神医!
再以于祥本次实际案例为证告诉大家一个明朝生活小经验,赴上档次的宴会要挑午宴,如此才能有下一场的饭后运动。因为时下车马缓慢交通不便,好去处都在僻静地方,若是赴的晚宴,就无从谈起那第二场了。除非你愿意留宿于东主家里做运动。
此处就要说到医术了。中西医各有千秋,中医不能快速见效的如感染、天花、肺痨还有杨梅疮等,正是以抗生素为标志的西医之所长。胶皮在抗疫中长期战斗在临床一线,过手了上千例临床病症,这些病例可不光是肺鼠疫,还包括层出不穷的各种并发症(甚至还有抑郁症),病理和药理水平飞速进步,中西医结合疗法自成一体。简单说来,一场瘟疫让穆神医的大名已从湖广远播到长江以南的大明朝半壁河山。
有趣的是,当初潇洒在武昌谈判,为政府当局不肯承认施州疫情得以有效控制而据理力争之时,暗地里私下中,各路官员纷纷向他打招呼,要求将身患重疾的亲戚朋友带去梁山治疗。谈判结束那会儿,返回的队伍中参杂有五六十轻重病人随行。这批病人身份高贵,人分两类:大明致仕高官在任显贵,以及他们的至亲挚友。他们来到梁山指名道姓要看穆慧芸的专家门诊,先期慕名而来的几个如愿以偿,因能满足胶皮的虚荣心得到了她的悉心诊治,这批带有小白鼠性质的不治患者病愈返家后引起了空前轰动--怎不令人心动,死马来梁山转一圈就能活蹦乱跳地回去!
所以说瘟疫很烈后劲很大。意想不到的,正能量的,很大的后劲。
有的人活得累是被盛名所累。胶皮不贪虚名,她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不可能把时间花在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当她的医术不再需要被证明时,热情和兴趣随之大减,于是抛出三不治言论。
哪三不治?
非三品官秩及以上者不治;非半死不活者不治;非重金相酬者不治;该言论始作俑者其实是曹少,他面对胶皮质疑时解释:非是官民有别,狗眼看人低。三不治体现你的价值。不然,为毛专家门诊500块,普通门诊才5块呢?
当下梁山名医有四,外界传为梁山四大圣手。排名第一的当然是人称齐天大圣的胶皮。排名第二者理所应当彭仲华,江湖人称通天大圣,这位当年找不出穿越众水土不服病理的老中医现已中西医融会贯通,医术仅次于胶皮。彭医生不光会医人更会做人,他哪里敢自居第二,定要将次席让于谜天大圣杨谷菡,定要将梁山人民医院副院长位让于谷子。排老末的便是那慕容天赐,梁山刀法炉火纯青,人称平天大圣,因擅长外科手术又号慕容一刀。
梁山人民医院新址其实还在建设规划期,分门诊楼和住院楼两幢建筑,由于是特种建筑,泰森行事较小心,工程进展缓慢,项目仍停留在图纸上有待充分论证。
所谓旧址,即从疫情期间盘踞于梁山职业学校、梁山小学部分校舍及其学校操场上的大小几十顶军用帐篷,疫情过去,现已归还全部教室,学校完全恢复了教学工作。但职校操场未予归还,军用帐篷似打了地基扎了根。这种占了不走的癞皮狗作风令房安东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