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且隋 > 第147章 又一场家宴

第147章 又一场家宴(3 / 4)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民国第一悍匪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大明帝国一六一六 大乾杀猪匠 开局拜师盘古正适合暗中布局 别人修仙我捡漏,卷王们破防了 你让我娶傻千金,还回来跪求我? 大婚之日,我的老婆不正常 灭我秦家满门,我掀了你的天下 我就是一个小助理

抹星火。

“我有一愿,可以花费这一生去做。”

“什么啊?快说说。”

在座的人,一下子被他的话题所吸引。

温璇也眼巴巴地追着问。

“我想建一座全天下最大的藏书馆!”

“全天下最大的藏书馆?”

大家惊问。

“是,天下之学问,尽收藏于一处坚固隐秘之所,然后再多多复制传播,到处建设读书馆,让文明之火广而散之,播布四方!”

“好啊,这是大好事,真好!”

“那得花多大的功夫、财力去做啊?”

“功在千秋,利在后人,是大惠天下之举啊!”

“我愿意参加进来,和你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也愿意!”

“我可以捐出我家收藏的一部分书籍出来……”

……

这一帮有共同爱好的人们,一时之间热情高涨,纷纷为阿布出谋划策。

饭桌上,好不热闹。

古代,也有读书之居和藏书机构。

周代的藏书机构,叫“藏室”。

而《史记》中记载,老子李耳聃,就担任过周代的“守藏室之史”。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着书甚多,各诸侯国的藏书之处,称为“府”或“藏”。

西汉初年,刘邦集秦朝官方所藏图书,建立了第一所“国家图书馆”——石渠阁。后来,又建立了天禄阁,专门收藏各地文献图书。

武帝时,宫廷内外,藏书之所遍布。

东汉时,朝廷设有最大的“图书馆”——兰台。

魏晋时代,社会动乱,但图书搜集、整理仍有推进。

魏秘书郎郑默,编出了《中经》(国家藏书目录),开创了图书分类上的“四分法”。

晋元帝时,着作郎李充,编造《四部目录》,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体系。

隋文帝时期,在东都建立专门藏书的观文殿。

但是,这都是贵族之藏,不便民读。

如果王朝更替,风险很大,也不利于文明昌盛发达。

其实,受世界历代王朝政治倾向、以及儒家正统思想的巨大影响,被打压甚至是毁灭的文明成果不在少数。

像在中原大地,还有许许多多的文明成果,它们在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上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但就因为当权者不喜而毁坏、遗失了!

特别是那些当时人们看来无用、荒诞、怪异、不经的读书、画卷、遗迹,毁灭得更加彻底。

一把火,烧得真干净!

当然,还包括民间的一些个人成就。

或因为经济上拮据,或因为敝帚自珍,或因为奇货可居……

最后,都不能广传天下,以致空有其宝,而不能造福天下,终于散失不明。

然而,往往就是这些东西,却是后代研究远古、继承科学、开创文明的金钥匙。

这样让人扼腕叹息的例子,不要太多!

“我的图书馆,就不局限于经史子集了。”

“咱们可以研究更为科学的分类方法,以便让人们更容易查阅自己想要的图书。”

阿布按照后世自己粗浅理解的图书馆样子,说出了自己的设想。

“咱们可以把它当一门学问。”

“比如藏书学,专门就收集、分类、编目、查阅、印刷、收藏、经营等研究。”

“建学说、立制度,真正实现藏天下、保存星火、惠与民的目的。”

阿布有这样的想法,可不是一天半天的一时兴起。

伴随着灰影、搜影的日趋壮大,每日、每月会有越来越庞大的文字、数据信息汇聚而来。

档案学、情报学、统计学、出版学、文献学和目录学等,可都是粟末地政府、军队非常急需的学问。

现在粟末地的所有从业人员,都是边摸索边工作,甚至加大了各地搜集这类人才的计划和行动。

即使是最粗浅、最直观的经验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不学鸳鸯老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火烧黎明 破怨师 灭世魔龙三岁半 背欺里火宿 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 回到汉朝当大佬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 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