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是深深的绝望,对人性的绝望。因为妈妈对我的恨已深入骨髓,如影随形,伴随我成长,使我从小到大都饱受神经痛的折磨。然而,一位心理学博士告诉我,对于自己的父母,如果不想让自己变成像他们那样自己最痛恨的模样,最基本的心理学方法就是要学会宽容,不要去恨他们。相反,他们越是恨你,你就越要用爱去包容他们。唯有如此,你才能够避免将自己塑造成像他们那样令人憎恶的模样。
即便他们对我的爱如虚幻的泡影,似沙漠中的露珠般微小而珍贵,我的心却如枯竭的沙漠般干涸。然而,我痛恨自己变得如母亲那般冷酷无情。于是,我决定用最原始的心理学原理去爱她,哪怕她对我恨之入骨,哪怕她总是妄图将我逼入绝境,哪怕我永远无法企及真正的母爱,哪怕我对这痛苦的根源茫然无知。无论母亲为何对我如此痛恨,我都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对她的爱。即使在她面前,我被她的伤害折磨得几近奄奄一息,我对她的爱依然如熊熊烈火般炽热。这种爱,既非对亲情的盲目执着,亦非为了寻求某种回报,而是源于内心深处最纯净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理解少年歌神迈克尔·杰克逊青年时代所承受的苦痛。他的父亲将他视为摇钱树,却对他肆意虐待。他对父亲的恨意与日俱增,然而,当他凝视镜子时,却骇然发现自己的外貌和性格正逐渐与父亲如出一辙。他开始憎恶那张与父亲酷似的脸,仿佛那是他内心最黑暗面的映照。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整容,将自己原本俊朗的面容整成了一张面目全非的脸。这绝非他对美的追逐,而是因为他对镜子怀有深深的恐惧。每当他凝望镜子时,那张在他记忆中与父亲极度相似的脸便会浮现出来,那是一张在他内心深处被刻画成狰狞可怖的脸。
尽管周遭之人皆赞我貌若天仙,可我却如迈克尔·杰克逊一般,对镜子心生恐惧。只因那镜中面庞,与我母亲如出一辙。那是一张虚伪至极的面容,看似和蔼可亲,实则内心对我充满了切齿的痛恨。这张酷似母亲的脸,令我毛骨悚然。我惧怕自己会逐渐变得和母亲一般模样,更惧怕自己会如她那般,对自己的孩子虚情假意,而内心却充满了对孩子的憎恶。这种矛盾的心境犹如泰山压卵,令我难以承受,甚至使我对生育孩子望而却步,只因我实在无法想象自己会如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骨肉。然而,于我而言,或许尚存些许矛盾情感。可对于我的母亲来说,她如此待我,似乎并无太多纠结与矛盾。表面上,母亲对我展现出虚情假意的善意与关爱,可在实际行动中,她却毫不手软,欲将我除之而后快。这种言行不一的行径令我困惑不已,痛苦万分,我着实想不通她为何要这般对我。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母亲似乎总是觉得她如此待我天经地义,仿佛我生来就该被她视作仇敌一般。她的所作所为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犹如绊脚石,阻碍了她的幸福,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委屈与无助。或许,在母亲眼中,生活中的那些鸡毛蒜皮成为了她对我恨之入骨的缘由。她认为自己有诸多借口可以对我冷酷无情,而无需像其他父母那般付出无私的爱。在她看来,我没有丝毫资格向她索取任何东西,就如同她也没有理由为我付出一样。
然而,对于一个小女孩而言,母爱宛如生命中最璀璨、最珍稀的瑰宝。没有母爱的日子,恰似失去阳光滋养的花朵,注定会在风雨中凋零枯萎。而妈妈那虚假的母爱笑容背后,隐匿着的竟是一把把锐利无比的刀子,无情地割裂着我的心房。父爱,恰似黎明时分那温暖柔和的阳光,默默地倾洒在我们身上,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然而,有时,父亲的爱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面对母亲所承受的创伤,他似乎束手无策,只能黯然神伤地叹息。每当我忆起这些,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如潮水般汹涌的悲伤。我对那个第三者的愤恨之情与日俱增,因为正是这个可憎的人,从我身边夺走了母亲的爱。母亲不再像往昔那般热爱我们的家,她的心中唯有她和那个第三者。我对第三者的憎恶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愈发炽热,我发誓,哪怕我此生孤独终老,也绝不会沦为一个令人不齿的第三者。那个卑鄙龌龊的第三者,竟然能让一个母亲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