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起了大胡子,以此表明自己不再登台表演的决心。
日本侵略者得知梅兰芳 “蓄须明志” 后,非常生气,多次派人来劝说梅兰芳登台演出,甚至威胁他说:“如果你不登台演出,我们就对你不客气。” 可梅兰芳始终没有屈服,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艺术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我绝不会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纠缠,梅兰芳不得不四处躲藏,生活也变得极其困难。他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珍藏的书画和古玩。可即便如此,梅兰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依然没有登台为日本人演出。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梅兰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家中坚持练习唱腔和身段,还编写了一些京剧剧本,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虽然我不能登台演出,但我不能放弃我的艺术,我要为京剧艺术的未来做好准备。”
1945 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梅兰芳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即剃掉了自己的胡须,重新登台演出。当他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大家都为他的坚守和不屈感到敬佩。
梅兰芳在逆境的 “岁寒” 中,坚守了自己的艺术信念和民族气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松柏精神的内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逆境,迎来光明。
四、松柏精神的当代传承:在新时代的 “岁寒” 中坚守
在新时代,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但我们依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 “岁寒” 考验 —— 可能是科技攻关中的技术瓶颈,可能是乡村振兴中的艰难险阻,可能是环境保护中的重重困难,也可能是个人成长中的挫折与挑战。在这些 “岁寒” 考验中,无数人传承和弘扬着松柏精神,用自己的坚守和奋斗,书写着新时代的 “松柏故事”。
(一)科技攻关中的 “松柏之士”:黄旭华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奋斗,在科技攻关的 “岁寒” 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8 年,黄旭华接到了一项秘密任务 —— 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任何研制核潜艇的经验,还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打压。在这样的 “岁寒” 中,黄旭华没有退缩,他毅然接受了任务,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研制工作。
为了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没有现成的图纸和资料,只能靠自己摸索和研究;他们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进行实验;他们还面临着严格的保密要求,不能向家人和朋友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在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遇到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有一次,为了确定核潜艇的艇体线型,他们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反复计算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艇体线型。还有一次,为了测试核潜艇的耐压性能,黄旭华亲自下潜到海底,冒着生命危险,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在 1970 年,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填补了中国国防事业的空白。
如今,黄旭华已经 90 多岁高龄,可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他还在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出谋划策,关心着核潜艇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黄旭华在科技攻关的 “岁寒” 中,用自己的坚守和奋斗,诠释了新时代的松柏精神,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乡村振兴中的 “松柏之士”:毛相林
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