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话是否属实,也不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最终,“安史之乱” 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也被迫退位,在孤独中度过了余生。
在现代生活中,“巽与之言” 同样常见。学生考试成绩进步,老师会说:“你这次表现很棒,继续加油!”;员工完成项目,领导会说:“做得很好,这个项目你立了大功!”;朋友看到我们的新作品,会说:“太厉害了,你真有天赋!” 这些话语,都能让我们感到愉悦,可如果只停留在愉悦中,不进行 “绎”,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有的学生听到老师的赞许后,觉得自己 “很厉害”,不再努力学习,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员工得到领导的肯定后,认为自己 “功劳最大”,变得骄傲自满,不再与同事合作,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有的创作者受到朋友的夸赞后,觉得自己 “有天赋”,不再钻研技艺,作品质量越来越差。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没有做到 “绎之为贵”,浪费了 “巽与之言” 中蕴含的成长机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 “绎之为贵” 呢?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思考对方赞许的具体原因。比如,老师夸赞你 “表现很棒”,是因为你这次作业认真,还是考试时审题仔细?领导肯定你 “项目做得好”,是因为你方案设计合理,还是执行过程中应变能力强?只有弄清楚具体原因,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其次,要思考这份赞许背后的期许。老师说 “继续加油”,是希望你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争取更好的成绩;领导说 “立了大功”,是希望你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挥优势,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理解了这些期许,就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最后,要将赞许转化为动力,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你因为作业认真得到老师的赞许,可你知道自己在知识拓展方面还有欠缺,那就可以在课后多阅读相关书籍,让自己全面发展。
“巽与之言” 如同一份甜蜜的礼物,而 “绎” 就是打开礼物的钥匙。只有通过 “绎”,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礼物背后的心意,将这份赞许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三、从改与说绎:言语互动中的成长哲学
孔子说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看似严厉,实则是对每个人成长的深切期许。“从改” 与 “说绎”,是对待 “法语之言” 与 “巽与之言” 的两种核心态度,也是言语互动中重要的成长哲学。它们看似独立,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我们在他人言语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的完整路径。
“从改” 是面对批评时的勇气与行动,“说绎” 是面对赞许时的清醒与思考。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态度,才能在言语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如果只做到 “从改” 而不 “说绎”,就可能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如果只做到 “说绎” 而不 “从改”,就可能在自我满足中停滞不前,无法突破自我。只有将 “从改” 与 “说绎” 结合起来,才能在正视不足的同时,保持自信,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不断进步。
在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 “从改” 与 “说绎” 的践行者。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就是其中的代表。王阳明年轻时,曾痴迷于朱熹的 “格物致知” 理论,他对着竹子 “格” 了七天七夜,却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反而病倒了。这时,有人对他提出批评,认为他的做法过于迂腐,不懂得灵活变通 —— 这便是 “法语之言”。王阳明听后,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最终放弃了 “格竹” 的做法,这是 “从改”。后来,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提出了 “心即理” 的哲学思想,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与赞许 —— 这便是 “巽与之言”。王阳明没有因此骄傲,而是不断琢磨自己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是 “说绎”。在 “从改” 与 “说绎” 的过程中,王阳明的思想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