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诚信文化的传承:诚信的核心是 “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但当代社会,一些人将诚信异化为 “表面客套”,嘴上说着 “守信”,行动上却频繁违约、弄虚作假,如商业合作中的 “违约赖账”、人际交往中的 “言而无信”。这种 “形式诚信” 如同 “拜上”,丢失了诚信的核心,我们应坚守 “言行一致” 的本质,通过实际行动维护诚信,让传统诚信文化真正落地。
四、“守变之道” 的当代延伸: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孔子在 “麻冕” 与 “拜礼” 上的选择,构建了 “守变之道” 的核心逻辑 ——“守核心,变形式”,即坚守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核与精神本质,灵活调整不符合当代需求的外在形式。这种逻辑,为当代人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可从 “辨核心”“活形式”“融当代” 三个维度展开。
(一)辨核心:精准定位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
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是精准辨别其 “核心内涵” 与 “外在形式”,避免将二者混淆。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道德理念、价值追求与思维方式,如 “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体系,“天人合一” 的生态理念,“和而不同” 的交往智慧;而外在形式,则是承载核心的具体载体,如传统服饰、礼仪动作、节日习俗、典籍文本等。
1. 从经典文本中提炼核心
要辨别核心,需深入研读传统文化经典,从文本中提炼精神本质。例如,从《论语》中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论述,提炼出 “仁爱” 的核心;从《道德经》“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等观点,提炼出 “顺应自然”“谦逊包容” 的核心;从《礼记?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描述,提炼出 “公平正义”“共同富裕” 的核心。这些核心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应坚决守护。
2. 区分 “必要形式” 与 “冗余形式”
在辨别核心的同时,还需区分形式的 “必要性”—— 有些形式是核心的重要载体,若去除会影响核心传递,属于 “必要形式”;有些形式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符合当代需求,属于 “冗余形式”。例如,传统婚礼中的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是 “婚姻庄重”“尊重长辈”“夫妻平等” 核心的必要载体,可保留并简化;而传统婚礼中 “三书六礼” 的繁琐流程(如纳采、问名、纳吉等),则属于冗余形式,可根据当代生活节奏调整或简化。
(二)活形式:用当代载体激活传统核心
“变形式” 并非否定形式,而是用当代人易于接受的载体,让传统核心 “活” 起来,避免传统文化因形式陈旧而被遗忘。当代载体丰富多样,可通过 “艺术创新”“科技赋能”“日常融入” 等方式,让传统核心以更鲜活的形式贴近生活。
1. 艺术创新:让传统核心融入当代艺术
将传统文化核心融入音乐、舞蹈、影视、动漫等当代艺术形式,既能传递核心内涵,又能吸引年轻人关注。例如,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将 “端午祭屈原”“中秋赏月” 的传统节日核心,通过舞蹈《洛神水赋》、晚会《中秋奇妙游》等艺术形式呈现,用现代舞美、镜头语言展现传统美学与精神,引发广泛关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融入 “逆天改命”“自强不息” 的传统精神,用动漫形式让传统核心被年轻观众接受与喜爱。
2. 科技赋能:让传统核心借助科技传播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核心搭建新的传播载体。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 “数字故宫” 项目,通过线上展厅、VR 体验等方式,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故宫文物,感受 “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匠心”;“学习强国” 平台开设 “传统文化” 专栏,用短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解读《论语》《孟子》等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