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是关乎百姓生计的核心公共工程。大禹将全部精力投入水利建设,不仅解决了洪水灾害,更构建了早期农业灌溉体系,为华夏文明的农耕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治水之 “力”:顺应规律,创新方法解水患
大禹治水的核心智慧在于 “顺应自然规律”,摒弃父亲鲧 “堵” 的错误方法,改用 “疏” 的策略 —— 通过疏通河道、开凿沟渠,将洪水引入大海,从根本上解决水患。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实地勘察,掌握规律:大禹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尚书?禹贡》),走遍天下勘察地形,用树木标记山川走势与水位高度,绘制出详细的治水地图。他不仅了解洪水的流向,还掌握了各地的气候、土壤特点,为后续治水与灌溉规划提供依据。
亲力亲为,带头劳作:据《韩非子?五蠹》记载,大禹 “身执耒臿,以为民先”,亲自拿着农具带领百姓开凿河道、修建沟渠,常年泡在泥水中,“股无胈,胫不生毛”,小腿因长期浸泡而失去汗毛,展现出 “与民同劳” 的担当。
协同作战,凝聚力量:治水并非一人之功,大禹联合各部落力量,根据地域分工协作 —— 上游部落负责疏通源头河道,中游部落负责拓宽干流,下游部落负责开挖入海渠道,形成 “上下游联动、各部落协同” 的治水体系。这种协同模式,不仅提高了治水效率,更增强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
经过十三年努力,大禹终于治理好洪水,“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上》),百姓得以回到平原定居,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2. 兴农之 “力”:修建沟渠,奠定农耕文明基础
大禹的 “尽力乎沟洫”,不止于 “治水”,更在于 “兴农”—— 他在治理洪水的同时,同步修建灌溉沟渠,将洪水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水源,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开凿灌溉渠,保障粮食丰收:大禹根据各地地形,在河道旁开挖支流沟渠,将河水引入农田,形成早期灌溉系统。例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他开凿了多条灌溉渠,让原本因洪水荒芜的土地变成良田;在长江流域,他疏通支流,解决了水稻种植的灌溉问题。
制定农时,指导农业生产:结合治水过程中掌握的气候规律,大禹协助舜推行 “观象授时”,指导百姓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农业生产,如春季播种、夏季灌溉、秋季收获,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划分九州,统筹资源分配:大禹根据治水后的地理格局,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根据各州的土壤肥力、水利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农业政策,如向粮食富余的州征集粮食,支援受灾州,实现资源均衡分配。
这些举措,让华夏民族从 “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活,逐渐过渡到 “定居农耕” 的文明模式,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人口增长加快,为后续夏商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大禹的 “尽力乎沟洫”,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华夏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关键一步。
3. “尽力” 的本质:以民为本,担当使命护苍生
大禹 “尽力乎沟洫” 的本质,是 “以民为本” 的使命担当 —— 他深知水利是民生之本,洪水不除,百姓无安身之地;沟渠不修,百姓无温饱之源。因此,他将个人利益、家庭情感完全置于治水使命之后,用 “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坚守,诠释了 “为苍生谋福祉” 的初心。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期间,第一次路过家门时,妻子正在分娩,听到婴儿哭声却因治水紧急未入内;第二次路过时,孩子已能叫 “父亲”,他仍只是挥手示意便匆匆离去;第三次路过时,孩子已长大,拉着他的衣角想让他回家,他却含泪推开孩子,继续奔赴治水一线。这种 “舍小家为大家” 的牺牲,正是 “尽力” 的核心内涵 —— 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