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为池,县肉为林”,甚至发明 “炮格之刑” 残害百姓,周朝的 “克制” 更显珍贵。孔子认为,真正的 “德” 不仅在于善待百姓,更在于对权力的敬畏与克制,而周朝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堪称 “至德”。
2. 以民为本:等待民心归附
周朝 “服事殷” 的选择,并非懦弱,而是基于 “以民为本” 的智慧 —— 他们深知,政权的稳固不在于武力征服,而在于民心归附。当时商朝虽暴虐,但仍有部分诸侯与百姓对其抱有幻想,若周朝贸然伐商,可能导致天下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因此,周文王、周武王选择 “以德服人”,通过推行仁政、善待百姓,吸引诸侯与百姓归附:他们 “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孟子?梁惠王下》),减轻百姓赋税,保障百姓生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诸侯与百姓主动归附周朝,最终 “三分天下有其二”,此时商朝已彻底失去民心。周武王才在牧野之战中伐商,而这场战争并非 “篡逆”,而是 “吊民伐罪”—— 解救百姓于商纣的暴政之中。这种 “等待民心归附” 的耐心,正是 “至德” 的另一体现,也证明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真理。
3. 贤臣辅佐:德与才的协同
周朝的 “至德”,并非仅靠君主的道德坚守,更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十位乱臣在 “服事殷” 与 “伐纣兴周” 的过程中,始终以 “德” 为指引,将 “才” 与 “德” 完美协同:周公旦制定的战略始终围绕 “以德服人”,太公望指挥的战争始终坚持 “不伤害百姓”,召公奭的治理始终注重 “公正爱民”。正是贤臣的 “德才兼备”,让周朝的 “至德” 得以落地,成为实实在在的治理实践,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
孔子盛赞周的 “至德”,实则是在强调:贤臣不仅需要 “有才”,更需要 “有德”;治国不仅需要贤臣的能力,更需要君主与贤臣共同坚守的道德底线。这种 “德才融合” 的理念,成为后世儒家人才观的核心。
四、解析 “才难”:永恒命题的当代解读
孔子感叹 “才难,不其然乎”,这一命题穿越千年,在当代社会依然成立。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组织运营,“人才稀缺” 始终是核心困境。但当代社会的 “才难”,与上古至周初的 “才难” 原因不同,破解路径也需结合时代特征调整。
(一)当代 “才难” 的原因:从 “稀缺” 到 “错配”
上古至周初的 “才难”,主要是 “总量稀缺”—— 教育资源有限,人才培养基数小,导致 “德才兼备” 的人才极少;而当代社会的 “才难”,更多是 “结构错配”—— 人才总量充足,但 “德才兼备” 且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稀缺,主要原因有三:
1. 教育偏差:重 “才” 轻 “德”
当代教育体系虽普及度高,但存在 “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 的偏差。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对 “仁、义、礼、智、信” 等传统美德的培养不足;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教育注重技能提升,却忽视了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种教育偏差导致许多人才 “有才无德”—— 具备专业能力,却缺乏诚信、责任、公正等品德,难以成为真正的 “贤臣”。
例如,一些科技人才虽掌握核心技术,却为追求利益,将技术用于不正当领域;一些企业管理者虽具备管理能力,却为短期利益,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些 “有才无德” 的人才,不仅无法为社会做贡献,反而会带来危害,加剧 “才难” 困境。
2. 选拔机制:重 “学历” 轻 “能力”
当代人才选拔机制存在 “重学历、轻能力”“重简历、轻实践” 的问题。在招聘中,许多单位将学历、名校背景作为首要筛选标准,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与品德;在晋升中,一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