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更激励着无数人追求非功利性的学习与探索,成为 “为学不为禄” 的生动典范。
4. 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 的报国求学
近现代以来,也有许多科学家、学者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将学习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不计个人名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邓稼先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先后在西南联大、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与科研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当时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面临着技术落后、设备匮乏、外部封锁等诸多困难,且工作环境极为艰苦,需要隐姓埋名,长期远离家人。但邓稼先毫无怨言,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邓稼先始终隐姓埋名,没有获得任何公开的荣誉与物质回报,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从事的工作。他将自己的知识与才华,完全奉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从未将 “求禄” 作为学习与工作的目标。邓稼先的故事,展现了 “为学不为禄” 的最高境界 —— 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学习的最大价值。
三、当代反思: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功利化求学倾向愈发明显,这种倾向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还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深入反思当代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的箴言,重新回归为学初心。
(一)当代功利化求学的具体表现
1. 学习目标的功利化:“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被简化为 “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学习成为了实现这些功利目标的工具,而非提升自我、追求理想的过程。从小学开始,学生便被卷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学习的内容围绕着考试知识点展开,忽视了兴趣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入中学后,高考成为唯一的目标,学生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高考科目中,对非高考科目则敷衍了事;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优先考虑的是 “就业前景”“薪资待遇”,而非自己的兴趣与理想,甚至出现了 “热门专业挤破头,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的现象;毕业后,找工作时也将 “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 作为首要标准,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精神追求。
例如,近年来,金融、计算机、法律等 “高薪专业” 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即便自己对这些专业毫无兴趣,也不惜通过转专业、跨考等方式进入这些领域;而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公益等领域,则因 “就业前景不明朗”“薪资待遇低” 而备受冷落。这种功利化的学习目标,导致许多学生虽然拥有名校学历与专业技能,却缺乏明确的人生方向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迷茫与空虚。
2. 学习过程的功利化:“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
功利化的学习目标,还导致学习过程呈现出 “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 的特点。许多学生为了实现 “考高分、上名校” 的目标,采用应试化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深入思考与理解;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应对考试,而非知识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导致学习成为了一种机械的记忆与重复。
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碎片化的方式获取知识,如刷短视频、看公众号文章等,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便捷,却难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