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百姓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都会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屈原的缅怀,更是对他所代表的 “仁” 之担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
南宋末年,山河破碎,元军的铁蹄踏遍江南大地,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文天祥挺身而出,以 “仁” 为己任,用生命扞卫着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气节,成为了 “任重” 精神的又一典范。
文天祥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立下了 “以天下为己任” 的远大志向。宝佑四年(1256 年),文天祥考中状元,从此踏上仕途。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改革弊政、加强国防的主张,却因触动权贵利益而屡遭排挤。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从未放弃对 “仁政” 的追求。
德佑元年(1275 年),元军大举南下,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朝廷危在旦夕。此时,文天祥正在赣州任知州,他得知消息后,立即散尽家财,招募义军,组建起一支数万人的抗元队伍,星夜驰援临安。有人劝他:“元军势大,仅凭你这支临时组建的义军,根本无法抵挡,何必白白送死?” 文天祥却坚定地说:“国家养育臣民三百余年,如今危难之际,岂能无人挺身而出?我愿以一腔热血,报效国家,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然而,此时的南宋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君臣昏庸,人心涣散。文天祥的义军虽然奋勇作战,却因寡不敌众、缺乏支援而屡遭挫败。德佑二年(1276 年),临安城破,南宋朝廷投降。文天祥不愿投降,率领残余部队转战福建、广东等地,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在这期间,他多次陷入绝境,甚至一度被俘,但每次都凭借着坚定的意志与过人的智慧逃脱,继续组织抗元力量。
祥兴元年(1278 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因寡不敌众再次被俘。元军将领张弘范对文天祥威逼利诱,希望他能投降,并劝他写信招降仍在坚持抗元的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却严词拒绝,他说:“我不能保卫父母之邦,已是莫大的耻辱,岂能再劝他人投降?”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挥笔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千古绝唱,其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句,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名句,彰显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对 “仁” 的坚守。
随后,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十分赏识,多次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甚至亲自召见他,希望他能为元朝效力。但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他在狱中度过了三年漫长而艰苦的岁月,期间遭受了无数的折磨与考验,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用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来歌颂人间的正义与气节,表达了自己对 “仁” 的追求与对国家的忠诚。
至元十九年(1282 年),文天祥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从容地整理好自己的衣冠,向南方(南宋故都的方向)跪拜,然后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的一生,是为 “仁” 而战的一生,他用生命践行了 “士” 的担当,这份 “任重”,不仅在于他为保卫国家所做出的努力,更在于他用自己的气节与精神,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 古代循吏:润物无声的民生关怀
除了屈原、文天祥这样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英雄人物,古代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 “士”,他们便是遍布各地的循吏。这些循吏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自己的岗位上,以 “仁” 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关心百姓的冷暖疾苦,践行着 “士” 的担当,让 “任重” 的精神在基层社会润物无声地传承。
循吏,顾名思义,是指那些遵循法度、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的官员。他们大多出身于 “士” 阶层,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将 “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