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80xs.cc,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87章 从孔子自谦悟圣仁与践行之境

第187章 从孔子自谦悟圣仁与践行之境(1 / 10)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蛮荒魁首 九绝龙帝 盗笔:从老九门开始的黑心莲 从聊斋开始做狐仙 我,恶毒女配,抽卡秀翻所有人! 被迫成为偏执领主的娇弱伴侣 玄铁神剑谱 寒门崛起 诱野 万界比武场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中,孔子与弟子公西华的这段对话,如同一盏穿越千年的明灯,照亮了圣人对 “圣” 与 “仁” 的敬畏,也彰显了其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的躬身践行精神。“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短短七字,是孔子对至高道德境界的谦逊避让,绝非故作姿态的谦辞,而是源于他对 “圣”“仁” 内涵的深刻认知与对自身修养的清醒审视。“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则是他对自己一生行为的精准概括 —— 在追求圣仁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从不厌倦,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倾尽心力、不知疲倦。而公西华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的感叹,不仅是对老师品格与精神的由衷敬佩,更道出了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背后所蕴含的坚持与付出,实为常人难以企及。这段对话虽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中汲取修身治学、处世行事的智慧。

一、春秋语境下 “圣” 与 “仁” 的内涵与崇高

要理解孔子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的自谦,首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 “圣” 与 “仁” 在当时的具体内涵与崇高地位。在春秋时期,“圣” 与 “仁” 并非普通的道德词汇,而是代表着当时社会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与人格典范,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目标。

(一)“圣”:通达天道、造福万民的至高境界

在春秋时期,“圣” 的内涵主要指向对天道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天下大事的卓越治理能力,以及为百姓谋福祉的伟大功绩。“圣” 者往往被认为是通达天命、品德高尚且能以自身智慧与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人。在当时的观念中,“圣” 多用来形容上古时期的圣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这些圣王凭借其超凡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治理能力,平定天下战乱、治理洪水灾害、制定礼仪制度、教化百姓万民,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安宁与福祉,因此被后世尊为 “圣人”。

例如,尧帝在位时,“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他广纳贤才,让舜协助自己治理天下,最终将天下禅让给舜,开创了 “禅让制” 的先河;舜帝则以孝闻名,面对继母与弟弟的多次陷害,依然保持着孝顺与友善,即位后更是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使天下大治;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水患,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些圣王的事迹,成为了 “圣” 的具体象征,也让 “圣” 的境界变得无比崇高,非普通人所能达到。

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陷入混乱,人们对 “圣人” 的渴望愈发强烈,期盼能有像上古圣王一样的人出现,重新恢复社会秩序、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在当时,无论是诸侯国君还是士大夫,都无人能达到 “圣” 的境界 —— 诸侯国君多忙于争夺土地与权力,忽视百姓福祉;士大夫虽有部分人致力于宣扬道德与礼仪,却缺乏改变整个社会格局的能力与机遇。因此,“圣” 在春秋时期,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孔子作为一位致力于恢复周礼、改善社会的士人,深知 “圣” 的崇高与艰难,因此断然不敢以 “圣” 自居。

(二)“仁”:心怀仁爱、践行道义的核心品德

相较于 “圣” 的宏大与高远,“仁” 在春秋时期更多指向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与对他人的关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品德,也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标志。“仁” 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爱人、孝悌、恭敬、诚信、宽容、勇敢等多个方面,其中 “爱人” 是 “仁” 的核心要义。

在春秋时期,“仁” 的观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孔子在继承前人 “仁” 的思想基础上,对 “仁” 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拓展,使其成为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仁” 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道德目标,但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80小说网】 www.80xs.cc。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谁说离婚活不了?美艳娇妻横着走! 为你入狱,你却提离婚 娶妻就涨帝王运?我怒收三千佳丽! 重回儿子结婚当天,我当场搅黄婚事 摄政王捡我回家,白眼狼亲爹埋了吧 我本忠臣,你们却让我谋反当王? 嫡姐人淡如菊?我改嫁她相公! 重回生产日,拒养白眼狼 快穿大唐,他只想贪污腐败享人生 机长大人,夫人已经带球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