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企业开办” 从 “5 个工作日” 压缩至 “1 个工作日”,使政策名称(名)与办事效率(实)相符;华为的 “以客户为中心”,将口号(名)转化为 “客户满意度纳入 KpI 考核,权重占 30%”(实),使企业理念落地;敦煌研究院的 “数字敦煌”,用 3d 扫描技术(实)还原壁画细节,网上展厅访问量超 10 亿次,实现了 “传播敦煌文化”(名)的目标。这些实践证明:只要守住 “名” 的核心内涵,形式可以灵活创新,正如觚的形制可变,但 “名实相符” 的精神永恒。
六、守正出新:名实相生的永恒智慧
孔子的 “觚不觚” 之叹,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如何在变化中保持稳定,在创新中坚守本质。从商代的青铜觚到当代的社会治理,从春秋的礼崩乐坏到今天的传统复兴,“名” 与 “实” 的博弈从未停止,而解决之道始终是 “守正出新”—— 守住 “名” 的核心价值(正),创新 “实” 的表现形式(新),使 “觚” 虽形制可变,却始终是 “觚”。
“守正” 是前提,即守住 “名” 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对于觚来说,核心价值是 “礼制象征”;对于现代社会,“正” 可能是公平正义、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等。同仁堂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的古训,守的是 “药者仁心” 的 “名”—— 其 “安宫牛黄丸” 仍坚持 “金箔包裹”“手工泛丸”,虽成本高却不更改工艺;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守的是 “教育改变命运” 的 “名”—— 她身患 23 种疾病仍每天陪学生晨读,13 年送出 2000 多名女大学生;敦煌研究院 “莫高精神”,守的是 “保护文化遗产” 的 “名”—— 樊锦诗扎根大漠 58 年,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壁画,却拒绝 “商业化过度开发”。这些 “正” 如同觚的基本形制,是不能变的根本。
“出新” 是关键,即根据时代需求创新 “实” 的表现形式。古代的 “礼制” 在今天可以表现为法治、德治 —— 如 “孝道” 从 “丁忧三年” 变为 “常回家看看” 入法;传统的 “工匠精神” 在今天可以结合科技手段 —— 某老字号糕点用 “3d 打印” 制作模具,却保留 “手工烘焙” 的核心工艺;“名实相符” 在数字时代可以表现为 “透明化”“可追溯”—— 某有机农场用区块链记录 “种植、施肥、采摘” 全过程,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使 “有机” 之名有 “实” 可依。如 “老字号” 稻香村,既保留传统配方(正)——“自来红月饼” 仍用 “芝麻油、青梅馅”,又推出 “低糖月饼”“文创糕点”(新),使 “老字号” 之名与 “新消费” 之实相符;苏州园林的保护,既坚守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理念(正),又引入智能监控、生态修复技术(新)—— 用传感器监测水位、土壤酸碱度,实现了 “名实相生”。
“守正” 与 “出新” 的平衡,正是 “觚之为觚” 的当代诠释。正如青铜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形制,却始终承载 “礼” 的精神,当代社会的各种 “名” 也应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灵活调整表现形式。当政策的 “名” 与民生的 “实” 对接 —— 如 “乡村振兴” 既保留 “乡愁” 又发展 “乡村旅游”;当传统的 “名” 与现代的 “实” 融合 —— 如 “中医” 既用 “望闻问切” 又结合 “ct、化验”;当商业的 “名” 与品质的 “实” 统一 —— 如 “网红产品” 既创新营销又保证质量,我们就能破解 “觚不觚” 的困境,实现孔子所向往的 “天下有道”。
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凝视那只变形的春秋觚,我们仿佛能听到孔子的叹息。但当目光转向身边 —— 看到 “诚信商家” 的牌匾与货真价实的商品,看到 “人民公仆” 的称号与为民服务的行动,看到 “非遗传承” 的荣誉与精益求精的技艺 —— 我们又能感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