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之乐而乐” 的信念,在仕途上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却始终不改其志。他在《灵乌赋》中以灵乌自喻,表明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态度,拒绝为了仕途平顺而沉默寡言、阿谀奉承。对他而言,迎合权贵、明哲保身就是政治上的 “径”,而坚守原则、为民发声才是 “正路”。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拒绝 “径” 的诱惑,坚定地走在 “正路” 上。
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虽然时代不同、领域各异,但都体现了 “行不由径” 的核心精神:坚守原则,拒绝不正当的捷径,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他们的存在,让 “行不由径” 从一个具体的行为规范,升华为一种跨越时代的君子品格。
八、“行不由径” 的反面:历史上的 “由径” 之鉴
有坚守 “正路” 的君子,就有贪图 “捷径” 的小人。历史上那些 “行由径” 者,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利益,却往往在长远中身败名裂,他们的教训从反面印证了 “行不由径” 的深刻道理。
赵高的 “指鹿为马”:秦朝宦官赵高为了篡夺政权,通过篡改遗诏、陷害忠良等不正当手段,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他的 “径” 是阴谋诡计、欺上瞒下,虽然暂时控制了朝政,却导致秦朝迅速灭亡,自己也落得 “夷三族” 的下场。赵高的例子证明,通过 “径” 获得的权力如同沙滩上的城堡,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
安禄山的 “伪装取宠”:唐朝安禄山为了获得唐玄宗的信任,不惜以肥胖之躯跳胡旋舞,对杨贵妃认干娘,通过这种阿谀奉承的 “径”,骗取了节度使的高位,最终发动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巨大灾难。他的 “径” 是伪装与欺骗,虽然暂时得逞,却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 “行由径” 的反面典型。
秦桧的 “卖国求荣”:南宋秦桧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不惜以 “莫须有” 的罪名陷害岳飞,与金国签订屈辱的和约。他的 “径” 是出卖国家利益、陷害忠良,虽然在生前享受荣华富贵,却在死后被后人铸成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受尽唾骂。秦桧的下场证明,“行由径” 者即使一时得意,也终将被历史唾弃。
这些 “行由径” 者的共同特点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原则,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他们的教训深刻地表明,“径” 虽然能带来短期的便利,却会腐蚀人的心灵,破坏社会的公正,最终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灾难。正如《论语?阳货》中孔子所说 “乡原,德之贼也”,那些看似精明的 “捷径”,实则是道德的窃贼,会偷走人的良知与社会的正义。
九、识人用人的现代启示:从澹台灭明看人才选拔
子游发现澹台灭明的故事,对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具有重要启示。在这个注重学历、证书等硬指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子游的识人之道,关注人才的内在品格与行为细节,选拔那些真正具有 “行不由径”“公私分明” 品质的人。
超越 “标签化” 识人: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往往过于依赖标签,如名校学历、知名企业工作经历、高分数等。这些标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才的能力,却无法反映其品格。澹台灭明没有显赫的出身和外表,却被子游视为贤才,这提醒我们:标签只是参考,品格才是根本。在选拔人才时,应更多关注其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如面对利益诱惑时的选择,处理公私关系时的态度,这些细节比任何标签都更能反映人才的本质。
注重 “行为轨迹” 考察:子游对澹台灭明的了解,来自于对其日常行为的长期观察,如 “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至” 等持续的行为表现。这种 “行为轨迹” 考察比一次面试或笔试更可靠,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稳定的品格特征。现代企业在招聘时采用的 “背景调查”“行为面试法”,就是对这种识人之道的借鉴,通过了解候选人过去的行为,预测其未来的表现。
营造 “容才” 的环境:澹台灭明的成长,离不开子游的发现与任用;而子游能发现澹台灭明,也离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