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持续的教诲,可能让冉求逐渐克服退缩倾向。
自我突破的内在动力: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冉求作为 “政事之才”,必然渴望更大的成就,而突破礼乐学习的局限,能让他的政事能力更全面。这种内在动力,加上孔子的引导,足以让他迈出打破 “画地” 的一步。
假设冉求最终突破自我设限,他或许会像子夏那样 “仕而优则学”,成为政事与学问兼备的人才。这种假设虽无史料佐证,却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与动力,自我设限的边界终将被打破。
十一、“力不足” 与 “画” 的现代鉴别:三个实用标准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分不清自己是真的 “力不足”,还是在 “画地” 自限。以下三个标准,有助于我们做出判断,避免用借口掩盖退缩。
是否尝试过 “极致努力”:真 “力不足” 者会付出极致努力,直到筋疲力尽;“画地” 者往往在努力到 30% 时就放弃。如学习一门外语,真 “力不足” 者会坚持背单词、练听力,直到确实无法进步;“画地” 者则学几天就说 “我没语言天赋”。判断标准是:你是否用尽了所有可能的方法,坚持了足够长的时间?
是否害怕 “过程中的不完美”:“画地” 者往往害怕尝试过程中的笨拙与失败,如演讲前因 “怕讲不好” 而放弃,其实是怕不完美;真 “力不足” 者会接受不完美,尽力完成,如明知自己演讲技巧不佳,仍会认真准备,哪怕中途出错。判断标准是:你害怕的是结果的失败,还是过程中的不完美?
是否愿意 “寻求外部帮助”:真 “力不足” 者会主动寻求帮助,如向专家请教、参加培训;“画地” 者则拒绝帮助,因为接受帮助意味着可能要开始行动,打破舒适区。判断标准是:你是否关闭了所有可能的支持渠道,以此作为不行动的借口?
这三个标准的核心是:真 “力不足” 是努力后的客观结果,“画” 是未努力前的主观退缩。当我们用这三个标准审视自己时,便能看清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十二、教育中的 “进之” 之道:培养不 “画地” 的下一代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下一代打破自我设限的能力,避免他们成为冉求式的 “画地” 者。孔子的 “进之” 之道,对现代教育有诸多启示。
避免标签化评价:教师应避免给学生贴 “聪明”“笨拙”“偏科” 等标签,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如孔子评价弟子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虽指出特点,却从未否定他们的潜力。现代教育中的 “发展性评价”,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提供 “挑战性任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 “跳一跳够得着” 的任务,如让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先写 50 字短文,再逐渐增加长度。这种 “最近发展区” 的任务设计,能让学生在成功中积累信心,避免因任务过难而退缩。
培养 “成长型思维”: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 “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与之相对的 “固定型思维” 则认为能力是天生的。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告诉他们 “现在不会不代表永远不会,努力就能进步”,这种思维能从根本上减少 “画地” 行为。
营造 “试错文化”:学校应允许学生犯错,如科学实验失败、作文写得不好,只要学生尽力了,就应得到肯定。这种试错文化能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必因害怕失败而不行动。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像孔子期待的那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敢于追求,不怕挑战,永远不为自己 “画地” 设限。
十三、组织中的 “去画” 之道:激发团队的无限潜能
企业、团队等组织中,也存在类似冉求的 “画地” 现象 —— 员工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