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80xs.cc,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22章 内讼录:穿越千年的省察之声

第122章 内讼录:穿越千年的省察之声(2 / 6)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蛮荒魁首 九绝龙帝 盗笔:从老九门开始的黑心莲 原神:这个少年看似不良却很正义 从聊斋开始做狐仙 我,恶毒女配,抽卡秀翻所有人! 寒门崛起 身高万米,还说你不是灭世巨兽? 七个姐姐皆天骄,只好觉醒系统了 穿越修仙界,我和系统认男主为爹

一篇《要》篇,记载了孔子晚年与弟子讨论《周易》的对话,其中孔子说:“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这种承认自己占卜并非全中的坦诚,正是 “见其过” 的直接体现。

银雀山竹简中还有一篇《论政》,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夫子常言内自讼,敢问其要?” 孔子答:“内自讼者,如农夫除草,见莠即除,勿使害苗。心有过,如身有疾,讳疾忌医,终至膏肓。” 这段对话生动地阐释了 “内自讼” 的重要性,将内心的过错比作田间的杂草、身体的疾病,强调及时清除、医治的必要性。

东汉的杨震素有 “关西孔子” 之称,他 “四知拒金” 的故事流传千古。当有人深夜送黄金给他,并说 “暮夜无知者” 时,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这简短的对话里,蕴含着深刻的自讼智慧 —— 真正的自省不需要外在的监督,而是源于内心对道德法则的敬畏。杨震在《辞郡功曹书》中写道:“性之所恶,义不敢舍;身之所短,仁不能矜。” 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正是 “内自讼” 的最高境界。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推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深夜送金感谢,才有了 “四知” 的对话。杨震事后反思:“吾荐王密,观其才,未察其德。今其行贿,吾亦有过,荐人不当,责在自身。” 于是他亲自向朝廷上书,请求处分,并完善了荐举制度,要求举荐者对被举荐人的品行负责。这种 “闻过则改” 的态度,让 “内自讼” 不仅仅停留在内心层面,更转化为实际行动。

东汉末年的许劭,以善于品评人物着称,他每月都要对当时的人物进行一次品评,称为 “月旦评”。他在品评他人的同时,也注重自我反思。据《后汉书?许劭传》记载,他曾说:“吾每月品评他人,未尝不先自讼。若吾身不正,何以正人?” 他在评论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后,反思自己:“吾言虽直,然过于刻薄,非君子之道。” 这种在品评他人时不忘自省的态度,体现了 “内自讼” 的精神。

魏晋南北朝是个动荡的时代,却也是精神自由的时代。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几句诗堪称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自讼宣言。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种对自我的坦诚剖析,没有丝毫掩饰与粉饰,正是 “能见其过” 的生动写照。

陶渊明曾在彭泽县令任上仅八十余日便辞官归隐,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省察。他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吾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他反思自己为了生计而屈身官场,违背了 “质性自然” 的本性,这种反思促使他做出了回归田园的抉择。在归隐后的《形影神》诗中,他进一步反思了生命的意义,摆脱了对名利的执着,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

当我们在《饮酒》诗中读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不应忘记,这份悠然自得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省察。他在《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正是 “内自讼” 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 —— 不仅反思具体的言行,更反思存在的意义。

三、石碑上的悔过印记

唐代的长安城,朱雀大街旁的国子监里,每天都有学子们诵读儒家经典的声音。贞观年间,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其中写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段充满痛惜的文字,不仅是对魏征的悼念,更是唐太宗的自我警醒。

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记录了许多自我反思的言论。比如在贞观六年,他对侍臣说:“朕近读《汉书》,见孝武穷兵黩武,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80小说网】 www.80xs.cc。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精灵:开局绑定神级系统 肖雪燕吴云 重生之剑起斗罗 都市至尊神医徐文东林伊人黄蕊蕊 缺资源?别急,我去外星出个差 穿越死神世界从获得斩魄刀开始 宝可梦:犯贱后全世界都吻了上来 不治邪医 海贼:开局抢错果实,我竟无敌了 太上武神诀吴云肖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