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却仅有 37% 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这种 “为位而学” 的心态,使教育沦为获取社会地位的工具,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芬兰的 “现象式教学”,学生围绕 “城市交通优化”“气候变化应对” 等现实问题展开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更接近儒家 “学以致用” 的理念。
(三)终身学习时代的 “立” 之重构
慕课(mooc)的兴起,为个人的自我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哈佛大学《公正》课程在 coursera 平台上线后,吸引了全球超 1000 万学习者。这些学习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他们通过在线学习提升思辨能力,而非单纯获取学历证书。这种 “为知而学” 的趋势,暗合孔子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的教诲。更具创新性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推行的 “终身学习账户” 制度,员工每年可获得一定额度的学习经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编程技能到领导力培训均可涵盖。这种将学习权交还给员工的做法,体现了企业对员工自我塑造的尊重,也为 “立己” 在现代职场中的实践提供了新范式。
四、自塑观的实践路径:从知识积累到价值创造
(一)认知升级:构建立体知识体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立己” 需要突破传统的线性学习模式。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的 “t 型人才” 理论,强调在具备专业深度(竖轴)的同时,拓展跨领域视野(横轴)。华为 “天才少年” 项目的入选者,大多具备这种 “一专多能” 的特质。例如,从事 AI 研究的钟钊,不仅精通深度学习算法,还对量子计算、神经科学有深入了解,这种知识结构使他能够在技术交叉领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设计思维” 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工程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培养 “t 型人才” 的有效实践。
(二)实践淬炼:在事上磨炼心性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圳大疆创新的创始人汪滔,在创业初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他研发的第一款无人机在试飞时频繁坠毁,公司一度濒临破产。但汪滔将这些挫折视为 “磨炼心智” 的机会,他带领团队驻扎在简陋的实验室,日夜钻研技术难题。在研发无人机避障系统时,团队连续半年未能突破技术瓶颈,汪滔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组织团队成员重新学习传感器原理、机器学习算法,最终成功攻克难题。这种 “在事上磨炼” 的方式,与《论语》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教导不谋而合 —— 只有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
(三)价值锚定:超越功利的意义追寻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科研之路,完美诠释了 “求为可知” 的精神境界。在青蒿素研究初期,她面临着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等重重困难,而且当时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更倾向于论文发表数量和职称晋升。但屠呦呦不为所动,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 “抗疟救人” 的使命中。为了提取青蒿素,她翻阅大量古代医籍,尝试 200 多种中药、380 余种提取方法,甚至以身试药。当 1971 年成功提取青蒿素时,屠呦呦并未急于发表论文,而是继续进行临床实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她在获奖感言中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胸怀,正是儒家自塑观在当代的光辉体现。
五、自塑观的当代困境与突破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认同焦虑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点赞量”“粉丝数” 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45% 的青年认为 “粉丝量 = 存在感”,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打造虚假人设。这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