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价值,还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层面: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层面需要完善制度建设,为实现义利统一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的逐利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在商业领域,加大对制假售假、虚假广告等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在社会治理方面,完善利益分配制度,缩小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例如,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企业和个人的不诚信行为纳入信用档案,使其在市场准入、贷款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受到限制,以此倒逼市场主体遵守规则、诚信经营。
在税收制度方面,通过实施累进税制、遗产税等政策,调节过高收入,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征收环境税,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激励企业主动践行社会价值。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少因生存压力而导致的过度逐利行为。
教育作为社会的基石,肩负着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应将义利观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不仅在思想政治课中深入讲解儒家义利思想,还可以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义与利的关系。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分析《水浒传》中梁山好汉 “义字当头” 的行为,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正义;在历史课上讲述张謇 “实业救国” 的事迹,让学生理解企业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承担社会责任。
此外,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的有效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关爱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模拟商业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明白追求利益必须以遵守道德和法律为前提。通过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使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抵御利益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文化舆论的引导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应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弘扬正能量,宣传践行义利统一的先进典型。报道那些坚守诚信经营、积极回馈社会的企业故事,展现企业家的社会担当;讲述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 “见利思义” 的感人事件,如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让这些正能量故事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同时,对过度逐利、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批判,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 “以义为美,以利为末” 的社会价值导向。
社交媒体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防止低俗、功利化的信息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鼓励网络创作者生产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正确价值观的优质内容,通过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形式,让义利观教育以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例如,制作以 “义利之辨” 为主题的系列短视频,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进行讲解和分享,提高公众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在国际交往中,“放于利而行,多怨” 的智慧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果只看重短期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行为,必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抵制,破坏国际合作关系。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创新发展。倡导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等合作,既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实现了义与利的统一。
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各国应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