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今日临轩策士,非观尔等文章藻丽,燕云十六州尤未归,田赋不及祖朝三成。”
“朕要的,是能解黎民倒悬的经世之才。”
官家温和的声音中带着不容质疑的威严,让不少贡士和官员们都不自觉的绷直了脊背。
眼下大周积弊颇深,三冗之患如同附骨之疽。
一切的一切眼前这位官家都心知肚明。
话音刚落,便见内侍们抬着木案鱼贯而入,案上齐全的备着笔墨纸砚。
“贡士入案——”
礼官一声令下,几百名贡士有条不紊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入座。
不多时,考卷分发完毕,殿试只有策论一道题。
“朕惟致治之道,必先择吏,吏得其人,则民安而国富,吏非其人,则民困而国危。今中外冗员充斥,而州县尤多贪墨,其弊安在?矫之之术,何者为先?”
“尔诸生学古通今,其详陈之,朕将亲览焉。”
每年殿试的策论题大都对应着当下朝廷面临的困境,此乃历朝选举良才之法。
贡士们看着题目凝神思索,有些已经开始动手研墨润笔。
赵晗眉头紧锁,认真分析着问题。
大周冗员之弊,其原因有三点。
第一,恩荫太广,勋爵子弟滥授官职,当官的人数仅次于科举正途。
第二,铨选失实,吏部考课,只看资历,鲜少过问才具。
第三,添差无度,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