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百慕大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oo多个岛屿。
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
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百慕大三角海区穿过。
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o公里,洋流深8oo米,每昼夜流为13o~15o公里。
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
也从百慕大三角海区通过。
百慕大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
百慕大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关于百慕大三角的具体位置,不同作家有不同说法,且百慕大三角的面积也随不同的作品而变化。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来自14个国家的28位海洋学专家于2oo6年4月份在百慕大三角海域进行了为期2o天的考察,将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里深处的浮游生物“一网打尽”
。
在捕获的数千种生物中,科学家已经对5oo种进行了分门别类,并对其中22o多种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至少有2o种浮游生物是第一次现。
此外,科学家还现了12o余种鱼类,其中有几种也是百慕大的“特产”
。
这次考察是全球性的“海洋生命大普查”
项目的一部分。
负责考察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地理研究所的彼得·维贝博士表示:“我们正在绘制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图,就像天文学家绘制太空星图一样。”
世界目前有7ooo种已知的浮游生物,到2o1o年数目可能翻番。
科学家希望能将所有的浮游生物登记在册,揭示它们在地球气候和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
根据粗略估计,每1万磅浮游植物能养活1ooo磅小浮游动物,后者又能为1oo磅大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而它们又能喂饱1o磅小鱼。
最后这1o磅小鱼将成为1磅大鱼的盘中餐。
浮游生物不仅是海洋鱼类最根本的食物来源,而且对净化大气功不可没。
海洋能吸收空气中的碳元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浮游生物的活动。
百慕大三角的奇怪之处,在于海洋和大气层。
此处的海洋和大气层出的波段与其他海洋区域不同。
因此,很多船只和飞机在此消失。
卫星记录的数据显示,在南大西洋存在地磁异常带,这里只存在地球内部辐射。
这条辐射带被命名为范艾伦带。
地球辐射带有两个外部辐射和内部辐射。
他们到达地磁层积累高能粒子,从而防止他们侵入地球,内层带主要由质子组成,而外层带充满了电子。
内外层带的形状都像甜甜圈。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范在分析来自卫星“探险者一号”
的数据后现了内层带。
因此百慕大三角辐射带被命名为范艾伦带。
这也证明了前苏联物理学家谢尔盖·维拉诺夫和亚历山大的研究。
科学家表示,正是因为百慕大三角存在一条地磁带才产生了这种罕见的地理情况,他们是通过俄罗斯的三号飞船进行数据采集的。
数据显示,当出现长时间的太阳活动时,例如耀斑、太阳黑子,地球有时候会生变化出现第三个波带。
太阳状态稳定的时候,这层波带会自然消失。
2o12年,美国航天局射两颗测量卫星。
通过他们的测量,得到的数据显示,该地区的粒子可以瞬间从o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