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飞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指尖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桌面。
窗外是繁华的城市景象,而他的内心,却盘算着如何更高效地吞噬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曙光小区的“成功”
模式,像一剂强效的兴奋剂,让他对扩张充满了急不可耐的渴望。
他面前摊开着另外几个待改造片区的资料,目光锐利如鹰。
“度太慢了。”
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目光扫过站在面前的陶成文、沈舟和魏(vcd)。
“一个曙光小区,就耗费了我们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要的不是个案,是模式,是可复制的流水线。”
陶成文立刻躬身回应:“孙董,主要是前期‘评估’和‘说服’工作需要时间,尤其是那些顽固的住户……”
“那就优化流程!”
孙鹏飞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不耐烦,“沈舟,你的‘风险评估模型’要更快,更‘精准’!
我要的是效率,是在竞争对手和政府反应过来之前,就造成既定事实!”
沈舟推了推眼镜,冷静地分析:“孙董,技术上可以进一步简化流程。
我们可以减少现场检测项目,更多依赖外部观测和…嗯,‘合理推断’。
模板化的报告可以提前准备好大部分内容,只需根据小区名称和少量特征数据进行修改。”
他刻意避免使用“伪造”
、“夸大”
等词汇,但意思不言而喻。
“很好。”
孙鹏飞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魏,“vcd,你那边呢?‘民意’工作不能总靠鲍玉佳他们硬来,成本高,风险也大。
要学会用更‘聪明’的办法。”
魏(vcd)立刻堆起谄媚的笑容:“孙董,我明白!
我正在物色几个小区里有点影响力又贪小便宜的人,准备把他们展成‘线人’或者‘居民代表’,由他们出面去‘做工作’,比我们的人直接上去效果更好,也更隐蔽。
另外,针对不同住户,我们可以定制‘策略’,怕事的吓唬,贪利的利诱,爱面子的给戴高帽…”
孙鹏飞微微颔,算是认可。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地拿到地。
所有手段,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
他顿了顿,目光最终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陶成文身上,“成文,你负责协调全局,盯紧各个环节。
尤其是黄国健,他是我们‘技术面’的门面,不能出任何纰漏。
要让他…彻底安心为我们工作。”
“明白!
孙董放心!”
陶成文连忙保证,“老黄那边,我会‘照顾’好的。”
会议结束,几人各怀心思地离开。
孙鹏飞的指令像一道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这个畸形的机器加运转。
效率,成为新的核心关键词,而这往往意味着更无所顾忌的违规和更深刻的罪恶。
在沈舟的“高效”
指导下,针对第二个目标小区——“春风巷”
的“评估报告”
以惊人的度出炉。
黄国健几乎是被按在桌子上,机械地按照沈舟提供的、充满了“严重隐患”
、“结构性风险”
、“紧急疏散”
等定语的模板,填写着数据和签名。
他甚至没有时间去这个小区仔细看一眼,所有的“依据”
都来自于沈舟提供的、经过精心筛选和角度刁钻的照片,以及魏(vcd)手下“线人”
提供的、充满偏见的“居民反馈”
。
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流水线作业”
,让黄国健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无和罪恶。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台盖章签字的机器,一台生产“合法”
拆迁借条的机器。
他试图在某个细节上提出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