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流的波动模式,存在一种诡异的负相关。
当“锚点”
内部因集体冥想而趋于极度和平时,那引力波“心跳”
会变得略微“急促”
;当“锚点”
内部出现微小波动时,“心跳”
反而会“平缓”
。
“它…在‘回应’我们?”
郑雅萍感到难以置信,“我们的‘平静’,反而让它‘兴奋’?或者说…我们的‘平静’,在它的感知里,是一种不同于‘恐惧’和‘狂热’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这个现颠覆了之前的假设。
“归墟”
吞噬的,可能并非特定的情绪,而是集体意识的剧烈波动本身?无论正向还是负向?
这使得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人类试图通过引导意识走向和谐来自卫,但这种和谐本身,可能同样会被那个存在所“品尝”
,只是方式不同。
“重新评估所有策略!”
林建奇下令,“我们需要更深刻地理解意识与‘它’相互作用的本质!”
就在这迷茫与探索交织的时刻,那位曾参与“回声”
计划、留下剪纸“逆模因”
的民间艺术家的孙女,在一次整理祖母遗物时,现了一本从未示人的日记残本。
日记用一种混合了方言和自创符号的密码写成。
经过艰难破译,其中一页写道:
“…他们说‘长夜’里看到了‘真相’…那不是怪物,是‘镜子’…我们越是喧嚣,镜中的倒影就越是扭曲和贪婪…我们越是追求绝对的静默,镜子本身的存在感就越是清晰和…‘饥饿’…唯一的办法,不是对抗镜子,而是…忘记镜子的存在…专注于照亮我们自己的房间…”
这段充满隐喻的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迷雾!
“归墟”
或许并非一个主动的“捕食者”
,而更像是一个被动的“反射体”
或“共振腔”
?它将人类集体意识的波动放大并反馈回来?人类对抗的,一直是自己意识的倒影?
而先辈们选择的“逆模因”
道路,并非懦弱的逃避,而是一种极具智慧的策略——通过“忘记”
这面“镜子”
的存在,来切断这种危险的共振反馈循环!
他们试图让文明专注于自身的展(照亮自己的房间),而非与一个可能无法被真正“战胜”
的宇宙现象纠缠。
这为“逆模因”
滤网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哲学基础:它的目的不是隐瞒真相,而是保护文明不被一个无法理解、且可能因关注而强化的宇宙现象所困扰和吞噬。
林建奇看着日记的译文,久久沉默。
最终的防御,或许不是武器或盾牌,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智慧”
与“谦卑”
——承认宇宙中存在人类无法理解、不应触碰的领域,并主动选择规避。
“将新现提交伦理委员会审议。”
他最终下令,“‘逆模因’滤网的应用原则,必须基于‘照亮房间’而非‘对抗镜子’的哲学。
它的唯一目的,是保护,而非控制。”
尾声
净蚀中心的灯光永不熄灭。
屏幕上的数据依旧流淌。
奥尔特云深处的“心跳”
仍在持续。
人类对自身意识的探索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林建奇知道,故事从未真正结束。
一个案件的终结,只是文明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逗号。
守护者的事业,是永恒的。
他望向窗外,黎明再次降临这座城市。
人们开始忙碌,生活继续前行。
他们不知道深渊的存在,也不知道有人正守护着他们平凡的日常。
但这或许正是“净蚀”
的意义所在——让亿万普通人,能永远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