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
的静默,如同暴风雨眼中心的死寂,并未带来安宁,反而让净蚀中心笼罩在更深的未知压力之下。
林建奇关于“从对抗转向理解与防护”
的战略转向,得到了最高层的认可。
人类面对的可能并非一个具象的敌人,而是一种宇宙尺度的、与意识相关的复杂现象或生态。
基于此,研究重点彻底转向“意识-时空相互作用机制”
。
一个名为“深蓝文库”
的绝密项目启动,旨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有限度的国际合作)收集、分析各种涉及集体意识与异常现象关联性的数据,从宗教仪式的共情体验到大型体育赛事的狂热浪潮,从金融市场的群体恐慌到网络模因的病毒式传播……试图从中找到规律,绘制出人类集体意识影响现实的“图谱”
。
尘光密钥的角色也随之演变,从攻击性的利剑,转变为防御性的盾牌和探索性的雷达。
它的算力主要用于模拟和预测集体情绪浪潮可能引的时空“湍流”
,并为关键设施提供提前预警和防护建议。
“锚点”
时间流恢复了稳定,但其作为“纯净观测窗口”
的价值愈凸显。
它像一道堤坝,虽然无法阻止整个海洋的涌动,却为坝后的文明划定了一块相对稳定的领域。
而那些早已谢幕的个人命运,其最终的余音也已彻底消散在时光长廊的尽头。
他们的名字——鲍玉佳、曹荣荣、孙鹏飞、张帅帅、武京伟、伍华权、危暐、魏、林奉……——已彻底化为档案卷宗上的冰冷字符,或成为了社会治理中引以为戒的模糊案例。
他们的悲剧,最终定义了他们存在的意义——作为警示后人莫蹈覆辙的标记。
光明侧的承载者们,则已完全越了过去的阴影,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
马文平的慈善理念融入国家政策。
程俊杰的家族枝繁叶茂,家风敦厚。
梁露的学术成就惠及全球。
沈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守护国门。
西北的天才少年正站在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个体的故事彻底汇入历史的洪流,善与恶的代价在时间长河中得到终极清算,社会肌体在经历创伤后变得更加警觉和强韧。
就在“深蓝文库”
项目艰难地尝试从混沌中寻找秩序时,一次意想不到的突破生了。
密钥在分析一次全球性的、自的线上哀悼活动(针对一位深受爱戴的国际公益领袖去世)的海量数据时,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现象:在那段高度同步的全球性悲伤情绪峰值期间,“锚点”
时间流不仅没有产生“褶皱”
,反而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极致的平稳,甚至其稳定度略微越了铯原子钟的理论极限!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监测到的各类难以解释的微观物理异常事件生率,显着下降至背景噪音水平以下。
仿佛一种高度同步的、纯粹的集体善意与悲悯,非但没有引时空“湍流”
,反而起到了一种“抚平”
和“稳定”
的作用!
这与极端恐慌或狂热情绪所引的效应截然相反!
“情绪的质量…是关键?”
郑雅萍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个差异,“并非所有集体情绪都会‘喂养’它?只有那些混乱的、极端的、负面的情绪才会?而同步的、正向的集体意识,反而能…‘安抚’时空?”
这个现意义重大!
它意味着人类并非完全被动。
文明或许无法消除那种存在的“食欲”
,但可以通过引导自身的集体意识,减少“投喂”
负面情绪,甚至主动创造“稳定”
的意识场,来为自己争取更安全的存在环境。
“立刻重点研究所有能够引大规模、同步性、正向情绪的事件和模式!”
林建奇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