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枢纽”
实验站悬浮在近地轨道的寂静深渊中,巨大的环形结构缓慢自转,舷窗外是永夜的地球弧光与冰冷的星辰。
失重感包裹着李晴,她悬浮在中央实验舱内,左手的银环神经装置在幽蓝的舱壁光线下,如同冰冷的镣铐。
瑟琳娜的声音透过神经通讯传来,清晰得如同耳语:“‘高维环境适应性测试’第一阶段:零重力神经拓扑映射。
请放松,李晴女士,让您的‘疤痕回响’自然流淌。”
舱壁、地板、天花板,无数微小的神经感应单元亮起,组成一张巨大的拓扑能量捕捉网。
李晴能感觉到探针般无形的能量场轻柔地刺入她的神经接口,扫描着疤痕区域的每一次微弱搏动。
瑟琳娜在寻找“锚点”
网络与疤痕能量的“兼容点”
,或者说,驯服的突破口。
第一道星图:疤痕的“引力阱”
与垃圾的轨迹
李晴没有对抗,反而如瑟琳娜所愿,引导意识沉入冰渊的记忆。
疤痕能量在失重环境下呈现出奇特的弥散状态,如同暗红色的星云在舱内扩散。
监测屏上,复杂的能量流图谱疯狂跳动。
然而,李晴的注意力却在监控屏的一角——一个显示实验站外部实时状态的小窗口。
画面中,一艘小型无人勤务艇正缓缓驶离实验站,拖曳着一个装载实验废料的密封舱,准备弹射至更远的“墓地轨道”
。
垃圾处理窗口!
李晴心中一动。
轨道站的处理机制不同于海底基地,废料弹射前需要与空间交通管制网络进行短暂(约12秒)的加密数据同步,确认轨道净空。
同步信号是开放的广播信号!
在疤痕能量最汹涌的瞬间,李晴利用银环装置对神经信号的部分放大效应,极其隐秘地将一股微弱的、携带编码信息(孟买“神经纹身”
信号特征与“灰烬天使”
毒品化学式关键片段)的神经脉冲,叠加在疤痕能量流中。
这股脉冲并非射向舱壁感应网,而是冲击实验舱内用于连接外部天线的次级通讯节点!
节点受到干扰,出一阵极其短暂、被疤痕能量背景噪音完美掩盖的异常波动。
这波动如同水面的涟漪,恰好被正在广播同步信号的无人勤务艇天线“捕捉”
到。
瞬间,同步信号的数据流中,混入了一丝李晴编码的信息“杂质”
!
勤务艇毫无察觉,完成同步,将废料舱弹射向深空。
李晴的信息如同附在宇宙尘埃上的细菌,搭上了这趟“垃圾列车”
,目标并非特定接收者,而是浩瀚空间本身——赌一个在轨监听哨、路过飞船或地面深空监测网中,存在未被“锚点”
完全控制的“耳朵”
。
第二道星图:孟买的纹身与瑞士的“天使”
数日后,一次例行的“认知恢复”
虚拟现实训练中,瑟琳娜为李晴加载了一个“宁静瑞士阿尔卑斯山谷”
的场景。
李晴漫步在虚拟的草甸,目光却锐利如鹰。
她注意到,虚拟环境中模拟的野生花朵形态,其花瓣排列的斐波那契数列比例,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偏差。
“锚点”
的虚拟环境以真实着称,这种偏差只可能是人为植入的标记!
李晴立刻启动腕表扫描仪(在“锚点”
眼中只是健康监测设备),聚焦扫描那片区域的数据流底层。
果然,在虚拟光影的噪点中,隐藏着一组以特定频率闪烁的二进制光点。
解码后是一个地理坐标:瑞士,伯尔尼高地,某废弃水文监测站旧址。
坐标本身意义不明,但李晴脑中灵光一闪。
她调取(通过有限权限)实验站内存储的公开新闻档案,检索瑞士伯尔尼地区近期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