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公主时,食邑是两千户,结果晋封为长公主,加食邑三千户,翻了一倍多。
刘彻实在不是一般的爽快。
旁人对刘徽是道喜的,卫子夫反而显得忧愁,同刘徽小声道:“你怎么还掺和朝事?”
“母亲,我又不是今天才开始参与朝事。
造纸术,印刷术,还有盐利,兴教育,哪一件与国家无关?我敢出头,我有数。”
刘徽宽慰卫子夫,不希望她太过担心。
卫子夫长长一叹,不由问:“参与朝事,你还想将来上战场?”
“当然。”
刘徽重重点头。
上战场,握兵权,底气所在。
所谓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想在将来有保护自己,保护卫家人的能力,没有兵怎么行?
兵呢,刘徽手里现在的兵马并不多,远远不够。
况且,刘徽的很多盘算是需要兵马支持的。
军功,兵权,政权,缺一不可。
卫子夫拧紧眉头,“你是何打算?”
“母亲别问。
别管我做什么,母亲都只要记住,我是为了我们一家子,为了大汉。”
一家子呢,那么多人的性命,刘徽半点不敢松懈,趁着年纪小,刘彻眼下对卫家也没有防备,她要借着不防备,多做一些事。
登闻鼓设立,瞧着那一面大鼓,刘徽特意站在下方看了很久,秦汉之制,一切刚开始。
如今这天下,能够为民伸冤者几何?
饱受欺压的百姓,他们拼尽全力想要变好,事实上他们能不能变好,根本没有人敢想。
刘徽有私心,也有公心。
可惜像刘彻说的那样,鸣冤鼓想要设立,甚至想要落实,并不容易。
刘彻心知不能急,故而才会先把登闻鼓设在宫中。
这里许人进入,也让人可以在无处诉冤时,成为大汉朝最后一处能够讨回公道所在的地方。
卫青知登闻鼓所立,更清楚是刘徽所建议的,登闻鼓呢,想看上一眼的又何止一个刘徽。
卫青来到登闻鼓处,见到刘徽坐在登闻鼓下。
“长平侯。”
程远和闵娘、墨言、韩开立在一旁,见卫青行来,忙朝卫青见礼。
刘徽听到声音当下起身,“舅舅。”
“晋封为长公主高兴吗?”
卫青打趣一问。
刘徽啊的一声,如实答道:“还好,公主和长公主又没有区别。
要说食邑的话,我又不缺钱。”
卫青……
满天下的人要说不在意,旁的人说出或许谁都不相信,出自刘徽之口,理由还那样的充足,让人不得不信。
“舅舅,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
刘徽同卫青道出这一句,卫青道:“那就慢慢来,慢慢做。
阿徽很年轻,可以做事的时间很长。”
对喽,只要她还活着,再多的事,一步一步完善就好,怕什么?
“好。”
刘徽扬起笑容,还是决定再坐坐,她想像着要是每一个地方都设立鸣冤鼓,又将如何。
不过,诉讼的成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们不会希望底下的臣民没有成本的打官司。
“怎么?”
卫青注意到刘徽的表情在变化,好奇的询问。
刘徽道:“舅舅不用管我,我想坐着,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
“好,舅舅陪着你,不用管舅舅。”
卫青知道刘徽考虑的事情很多,并没有要追问刘徽的意思,而是决定就守在刘徽身边。
什么时候刘徽想回去再回去。
刘徽乐意得很。
自打卫青上战场后,刘徽见卫青的机会大大的减少,难得卫青有空能够陪陪她,她乐意得很。
只是刚坐没多久,霍去病寻来了。
“舅舅。”
见到卫青,霍去病明显一愣,转头望向刘徽,刘徽唤一声表哥。
“你怎么和舅舅到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