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败后不敢承认错误。
“这次的布局非常完美,我们放弃了南方大部分地区,依靠长江建立起防线。这个策略非常明智,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中原是华夏的发源地,这里也是粮仓所在之地,选择这个地方意味着拥有最坚实的根基。”
“以前本王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勤问题。燕京的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一直依赖于南方的粮食供应。这一点从成祖时期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但本王却没有看清楚。”朱由检说得很轻松,仿佛并没有因为过去的失败而感到懊恼和愤怒。
“燕京粮食供应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辽西,甚至说辽东就更加困难了,战略上已经出现了失误,大明朝被天灾笼罩,本来要修内政,恢复民生,本王却因为小小的建虏而动兵。”大明朝时期,辽西、辽东不过是苦寒之地,比燕云都要苦寒。燕京周围都不适合大量的耕种,更何况是那疙瘩了。
“明王,看来您是有反思的,可惜晚了一些,也不对,若此时还是大明,恐怕也应对不了这些问题了。”孙传庭看了朱由检一眼,接着看着洪承畴。
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可是很猛的,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字-杀。这也是王宁不喜欢洪承畴的原因,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洪承畴也没有办法,但这家伙实在太狠了。明知道就是一群饿的不行,走投无路的百姓,依旧痛下杀手。
洪承畴这个人其实很复杂,他既忠诚于明朝,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境。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想为国家效力,另一方面他又无法解决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而对于那些农民起义军,他们也是生活所迫,被逼无奈才走上反抗之路。
但洪承畴并没有选择理解和宽容,而是用杀戮来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从道德角度去评判洪承畴。在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洪承畴作为一名官员,他必须在维护朝廷稳定与保护民众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尽管他最终选择了以暴制暴,但这并不代表他完全没有良知或同情心。
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认为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当然,如果换作现在的社会背景来看待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如今的社会强调人权、法治和民主制度,更注重通过和平谈判、协商以及改善社会环境来解决问题。
同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和价值观。
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但确实不讨喜。大明皇帝一心只想着消灭建虏,对于农民起义根本不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而是一味地采取杀戮手段,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不过现在能够看清形势也算为时未晚,至少还没有陷入彻底的昏聩状态。我如今的生活还算不错,对很多事情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比之下,王宁在战略层面就显得更加明智,一旦发现无法坚守,就果断放弃。她对人族和妖族各自的优势心知肚明。
人族最擅长的就是农耕,而妖族最拿手的则是山林之战。南方地区山峦众多,那可是妖族的主场,即便拥有伏羲阵,也很难在那里抵挡住妖族的攻势。
“如今妖族的计谋已经昭然若揭,接下来就要看第七城和第四城能否坚守住了。”要想守住城池并非易事,尽管有伏羲阵作为后盾,但是妖族的数量实在过于庞大,即使华夏不断研发出各式各样的武器,也难以扭转劣势。
一万人聚集在一起时,已经令人感到十分震撼;而当人数上升到十万时,则变得难以想象;然而,当人数达到百万时,那种壮观的景象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仿佛是一片无边无际的人海,又像是一群密密麻麻的蚂蚁在移动。
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敌军,孙传庭深知自己必须做出果断的决策。于是他下达命令:"各城军队保持原地待命,灵山卫全力以赴抵御敌人,宁安学院内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