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了几口气,试图平复激动的心情,声音略带沙哑道。
“谢谢…非常感谢昆仑奖评审会。”
说到这,他顿了顿,环顾台下那些充满敬意的目光,继续说道。
“这个奖杯,很重。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过去几十年工作的认可。”
“更是对全球所有在偏远地区、在缺乏资源的环境下,与疾病和不平等作斗争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的认可。”
接着,他的声音逐渐变得有力。
“我一生都在和疟疾、昏睡病这些所谓的‘被忽视的热带病’打交道,它们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它们主要困扰着世界上最贫困的人群。”
“这个奖项,将光芒投射到了这些常常被遗忘的角落,这比奖励我个人,意义重大得多!”
菲兹杰举起奖杯,眼里闪烁着泪光道。
“我希望,昆仑奖的设立,能激励更多年轻的科学家,将你们的智慧投向那些真正关乎亿万人生存与健康的领域。”
“科学的意义在于服务人类,全体人类!再次感谢!”
说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台下再次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包括那些见多识广的名流,都为之动容。
胡力在包厢里,也轻轻地鼓着掌,眼里流露出赞赏之色。
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除了文化,他最想干的事就是在今世取代前世的分果子奖项。
奖项逐一颁发,每一个奖项宣布前后,都配有详实的短片介绍,生动展现了获奖者的成就及其全球性意义。
当颁发“昆仑奖·人文之光奖”予热州女作家阿玛里的时候,她身着盛装,步伐坚定地走上台。
当阿玛里从颁奖嘉宾手里接过奖杯后,就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汲取着某种力量。
她走到话筒前,目光扫过全场,用她那充满独特韵律的英语说道:
“谢谢,这个奖,名叫‘人文之光’。”
她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若有所思。
“在我成长的文化里,故事是由火堆旁的长者讲述的,一代传一代,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关乎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悲伤,我们的欢乐,我们的抵抗与希望,我的写作,只是试图捕捉这些‘光’的碎片。”
阿玛里稍作停顿,随后接着道。
“然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许多这样的‘光’正在被同质化的浪潮所淹没,或者被扭曲。”
“昆仑奖,以一座包容万物的圣山为名,它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星空之所以灿烂,正是由无数颗不同的、闪耀的星星所组成。”
“我们需要聆听不同的故事,需要拥抱不同的‘光’!这个奖鼓励我,也鼓励所有像我一样的讲述者,继续守护和传递我们各自文化中独特的人文之光。”
“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理解自我、通往未来的地图!”
阿玛里的发言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引发了又一轮强烈的共鸣。
台下,不少来自发展国家的嘉宾眼里都泛起了泪花,用力地鼓掌。
胡力在包厢里,始终认真地看着每一个获奖者,听着他们的每一句感言。
他的表情看似平静,但眼神深处闪烁着异样。
胡力举办“昆仑奖”的初衷并不纯粹,是有目的性的,是夹带私货的,可这些获奖者的发言是淳朴的,是感人的,不禁让他大受感触。
“虽然我有私心,但我们...至少不欺负人,是公平的...”
吴明伦期间又进来过一次,低声汇报了几句现场和国际媒体的反馈情况,都是极其正面和热烈的评价。
“团长,效果太好了。”
吴明伦难掩激动。
“每一个获奖者的发言,都在无形中强化昆仑奖的理念,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但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为人类共同福祉而努力的价值。”
胡力微微颔首道。
“因为他们本就是被这种理念筛选出来的,奖项的灵魂,在于评选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