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如算法。“
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就以修建清川桥为例,匠人们懂得造桥的‘道‘,要坚固、要耐用、要美观。但具体每根梁要多粗,每个榫卯要怎么对接,这就需要精确的‘算法‘来计算受力、测量角度。“
“再以学生设计的水车为例,“谢文越写越顺畅,“懂得水利是‘道‘,但每个齿轮的齿数、每个叶片的倾斜角度,都需要精密的‘算法‘来优化。没有这些‘技‘,再好的‘道‘也只是空中楼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7章斗文——技不是道的奴仆(第2/2页)
他甚至在文中大胆提出:“真正的‘技进于道‘,不是把技术练到出神入化就够了,而是要从中总结出规律,形成可以传承的‘算法‘。这样后人就不必从头摸索,可以直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
总之,谢文的核心思想一句话就能概括:“技”不是道的奴仆,而是把“道”从空中拽回地面、并且一级级往上垫高的脚手架。
传统说法把“道”当天花顶、“技”当下脚梯,用完就能扔,谢文却很好的诠释了:没有梯,你永远摸不到天花板,所以梯子和蓝图同等重要。
他又把“算法”定义为“可记录、可验证、可迭代的操作手册”。只要算法在,经验就不会随老匠埋进土里,后人直接“站在肩膀”继续升级,这是古代最缺的“知识复利”。若是从无数个成功的事件里总结出通用算法,让“技”可复制、可优化、可传授,这才算真正“把技总结成了道”。
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传统对“技“与“道“的理解,没有空谈玄理,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工程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正是这种具象化让在座不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技与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荒谬!“严松龄第一个拍案而起,“将圣贤之道与工匠之术相提并论,成何体统!“
但他话音刚落,藏书海就兴奋地接话:“妙啊!此子将《九章算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正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
白羽仙摇着扇子,虽然觉得这篇文章不够风雅,却也不得不承认:“用事实来佐证,倒是新颖。“
最让人意外的是,几位受邀评判的资深工匠代表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
“这位小友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我们造桥修路,光懂得道理不够,还得会算会量啊!“
“就是这个理!我师父传我的手艺,不就是他总结出来的‘算法‘吗?“
投票环节,场面一度十分胶着。传统派认为谢文离经叛道,创新派却觉得他言之有物,最后还是石坚一拍桌子:
“什么叫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就是好学问!谢文这篇文章,既讲清了道理,又能指导实践,这才是真学问!“
最终,谢文这篇别开生面的《算法与匠心》以微弱优势胜出。
消息传出,整个云槐县的文坛都炸开了锅:
“听说了吗?崇实学院那个谢文,昨日把引水开渠写进诗文里,今日又把造桥修路写进了文章里,居然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