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听见窗外传来“咚”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掉在了雪地里。
“谁?”春桃猛地站起来,抄起门边的顶门杠。
窗外没人,只有棵老槐树在风里晃,树底下的雪地上,有个黑糊糊的东西——是个布偶,扎着和朱雄英一样的冲天辫,心口插着根银针,针尾还系着张黄纸,上面用朱砂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死”字。
常氏“啊”地叫出声,差点从炕上跌下去:“这……这是咒人用的!是谁这么歹毒!”
李萱的脸色冷得像冰。扎小人?这手段也太拙劣了。第43次轮回郭宁妃就用过这招,结果被朱元璋发现,嫌她“阴损”,罚她在佛堂跪了三个月。
“春桃,把那东西烧了。”李萱拍了拍朱雄英的背,孩子被吓得直哭,紧紧搂着她的脖子,“别让小殿下看见,晦气。”
春桃刚要出去,王嬷嬷就掀着帘子跑进来,手里拿着张纸条,手抖得像筛糠:“太子妃!李姑娘!太可怕了!这是在小殿下的摇篮里发现的,上面写着……写着‘正月十五,鱼死网破’!”
正月十五?还有三天就是上元节。鱼死网破?是指双鱼玉佩会出事,还是……朱雄英?
李萱的指尖攥得发白。这不是咒术,是警告。有人在告诉她,上元节那天,会有大事发生。
“姐姐,上元节宫里有什么活动?”李萱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第54次轮回,她经历过太多次“大事”,早就学会了在惊涛骇浪里稳住阵脚。
常氏想了想才说:“按规矩,陛下会带着后宫和皇子公主去太庙祈福,还要在午门放花灯,说是‘祛邪祟’。往年……往年吕侧妃总缠着要去,说朱允炆也该沾沾福气。”
李萱的心沉了沉。太庙人多眼杂,午门更是空旷,最适合动手脚。第46次轮回,郭惠妃就是在上元节的花灯里藏了火药,想炸死朱元璋,结果误炸了端妃,那场火,烧了整整一夜,她至今还记得那股子焦糊味。
“上元节那天,说什么也不能让小殿下离开东宫。”李萱的声音斩钉截铁,“王嬷嬷,你让人把东宫的门窗都加固了,除了陛下和太子,谁也别放进来。再找几个会武功的侍卫守着,就说是……是陛下的意思。”
王嬷嬷连忙应是,跑出去安排了。常氏抓着李萱的手,掌心全是汗:“妹妹,我们能躲过去吗?我总觉得……这宫里的人,眼睛都在盯着雄英,像狼盯着肉似的。”
李萱看着她泛红的眼眶,想起第53次轮回常氏抱着朱雄英的尸体哭到晕厥,最后血崩而亡,连个全尸都没留下。她拍了拍常氏的手背,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安稳:“能。姐姐忘了?我们有陛下护着,还有……”她摸了摸发髻里的双鱼玉佩,“还有这玉佩保佑着呢。”
朱雄英似乎听懂了,小手抓住她的衣襟,往她怀里蹭了蹭,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姨”。这声“姨”喊得李萱心头一软,眼眶发热——第54次轮回,她一定要护住这对母子,绝不能让悲剧重演。
回到承乾宫时,天已经擦黑了。春桃刚把炭火捅旺,李德全就来了,手里捧着个食盒,脸上堆着笑:“李姑娘,陛下赏的,说是刚从御膳房端出来的羊肉汤,让您暖暖身子。”
李萱接过食盒,汤碗还冒着热气,里面飘着层油花,撒着些葱花——这是她前几日说想吃的,没想到朱元璋记在了心上。她舀了勺汤刚要喝,突然看见碗底沉着个东西,用银簪挑起来一看,是个小纸团,上面只有两个字:“元夜,慎。”
是朱元璋的笔迹!李萱的心跳漏了一拍。他也知道上元节有危险?那他是在提醒她,还是……在试探她?
“陛下还有别的吩咐吗?”李萱把纸团捏在手心里,指尖都在抖。
李德全挠了挠头:“陛下就说,让您早点歇着,护膝不急着绣,别熬坏了身子。还说……还说上元节的花灯,让内务府多送几盏到承乾宫,说您怕黑。”
李萱看着李德全走远,突然把手里的汤碗往桌上一放。朱元璋知道的比她想象的多。他既提醒她“慎”,又给她送花灯,是想让她觉得“安全”,还是想让她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