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气逐渐变热,经常会有士兵打架,镇抚司和把总们,到了晚上就拎着军棍穿梭各个军营,遇到打架的士兵就是一顿暴揍。
只有刘招孙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安静下来,作为这支精锐的脊柱,刘招孙在士兵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等同于神。
查营的时候,刘招孙经常会找旗队长、把总级别的军官谈话,询问他们军营最新的动向。
总兵官和士兵说话的平静而充满力量,他不会对士兵大吼大叫,他会经常站在士兵角度上考虑一些军事技术细节问题。
此外,刘招孙还会留意那些作战勇猛的士兵,每次临走时,都要拍拍士兵们肩膀,叮嘱他们,要戒骄弃惰,好好训练。
因为,很快就会有一场更加惨烈的大战要开始了。
“又要死很多兄弟吗?”
一位愣头青浙兵忍不住问道,旁边旗队长、把总狠狠瞪这士兵一眼,刘招孙却假装没有看见,微笑道:
“是的,这次,会死很多建奴,你做好准备给邓将军报仇了吗?”
刘招孙计划在军队基层安排训导官,比之前那种单纯鼓动的训导官要做更多工作。
除了基本的鼓舞士气、照顾新兵之外,还要关心士兵平时生活起居,关注士兵们的心理变化,对军中可能出现的异样声音,及时进行把控和汇报。
建立这样的组织,需要一大批会写字,懂思考的年轻人,太老的话也不适合待在军营。
可惜刘招孙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他找过几次茅元仪和宋应星,希望从绍兴和南昌一带,重金征募一些私塾先生到辽东。
刘招孙在京师时,听人说过,南昌一带,人多地狭而文风兴盛,到处都有连乡试都没有通过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往往出身中产之间,家道中落后不知稼嫱(种地),也没有经商技能,因此生活拮据,他们中有很多人不得不去私塾教书,勉强维持生计。还有些人靠着私塾教书,继续参加科举。
刘招孙请求两人抽空托书一封,让当地亲友介绍一些这样的读书人过来,刘招孙许诺给他们三倍于当地标准的束修(给老师的报酬)。
宋应星忙着燧发火铳的改进以及诸多民政事务,每日比刘招孙还要忙碌,他自然是没空给总兵大人介绍私塾先生。
乔一琦是个人来疯,听到刘招孙说要招绍兴私塾,以为这武夫现在终于开窍,意识到了读书人的作用,要大兴儒学,当下便答应刘招孙,连夜修书数封,交由塘马,送往江南。
“刘大人,太祖皇帝建国伊始,便曾言,治国以教化为先,又令天下立社学,延师以教民家弟子,你能招募西宾(私塾先生),教化关外蛮夷,本官甚是欣慰。你放心,本官定会全力支持你的!钱不够,尽管找本官借!”
“对了,刘总兵,你以前借的一万三千两银子,准备什么时候还?”
刘招孙对乔一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