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分道:“不过是这样的话,就必须要把当年的历史细节刨根问底的写在剧本当中。”
“不错,必须严格按军史材料来创作,所以在动笔写剧本之前,我们要扎进图书馆和党史研究档案馆,不能容许有任何重大的历史错误。”史超一脸严肃道,“这个工程量可是相当地巨大。”
方言点头说:“光是档案,恐怕就有上千万字,而且这还不够,最好是能直接采访当年参与过三大战役的当事人,得到第一手材料,不仅能利于塑造人物,也可以加深细节,但时间上就要……”
“这个我们自然是清楚。”
胡厂长说,八一厂会给剧本创作小组一个漫长的筹备时间,最多可以准备3年的时间。
就算是最终没完成三部曲的剧本,也至少能写好《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至于《平津战役》,只要能赶在拍摄完辽沈淮海战役这个最后的截止日期之前完成就好。
“那么采访当事人呢?”
王军问出了众人想问的问题,毕竟这些在世的当事人,级别可高得超乎他们的想象。
“各位放心。”
胡厂长说他们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专门请来老一辈的当事人阿狸做电影顾问,而且会邀请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的专家为全体创作和摄影人员授课,以深入理解当年战场的具体情况。
当方言听到一个个电影顾问的名头,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何止是满天星啊!
“这次碰头会,我们暂且不先讨论剧本的具体细节,如果各位对《大决战》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现在可以当面提出来,也可以写书面材料,到时候拿到电影局召开的研讨会上来讨论。”
胡厂长严肃道:“当然,最好是在创作小组内部先通气,达成统一意见以后再提交。”
然后扫视了一圈,“创作小组的哪位同志如果有意见的话,现在就可以举手。”
方言第一时间地举起手,立刻招来在场其他人一道道目光。
“既然我作为《大决战》的总编剧,有一件事我不能不问,否则这个创作工作不好开展。”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包括胡厂长在内,都无不震惊,迫切地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
“方老师请讲。”
“不管是剧本创作,还是电影拍摄,《大决战》都要务必考虑还原历史对吗?”
方言得到胡厂长的肯定后,一本正经地追问道:“既如此,我们可能就不得不面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101这个角色到底该不该演?到底该怎么演?如果没定调的话,这电影可就难拍了。”
面对着这个复杂而棘手的难题,在场鸦雀无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谁也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