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沉稳地命令:“把数据流投射到主屏幕,聚焦异常传播模式。”
瞬间,大厅正中央最大的全息主屏上,清晰呈现出令人心悸的画面:无数条代表信息流的光带,正从几个明亮的“深瞳核心”爆发出来,如同病毒的母巢,分裂出数以十万计的、更加细小的光点,这些光点精准地扑向全球各大社交平台、新闻网站甚至是一些小众论坛的节点。
“注意看这个传播树的生长逻辑,”陈博士冷静地指出几个关键路径:“这不是简单的洪水攻击,他们在利用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破解的‘情感共鸣算法’。”
他放大其中一个分支,数据显示,当一个用户账号对“卡迪是恐怖分子”这类初始信息表现出点赞、愤怒表情或转发时,系统会在毫秒级内,向其推送内容更极端、情绪煽动性更强的“证据”,比如所谓的“儿童人肉炸弹训练营”视频截图。
“看这里,”陈博士指向一个正在北美区域疯狂扩散的节点,沉声说道:“这个账号‘自由扞卫者007’,三分钟前还只是转发了深瞳的官方声明,但在接收到七条愤怒情绪反馈后,它刚刚自主生成并发布了一条声称‘卡迪与外星势力勾结’的完全虚构信息,并且这条信息的传播效率是初始声明的三倍!”
站在陈博士身边的年轻助理王静,脸色发白,忍不住问道:“陈博士,我们能切断这些核心传播链吗?至少延缓一下?”
陈博士沉重地摇了摇头,手指在主屏幕一侧快速调出全球实时热搜榜。
只见#卡迪恐怖组织#和#支持深瞳反恐#的标签,如同两条狰狞的毒蛇,已经缠绕在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的热搜榜首,并且热度还在以指数级攀升。
“已经晚了。”陈博士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道:“这根本不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水军’,这是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度自适应的人工智能网络集群;我们面对的,不是被遥控的‘僵尸’,而是十万个拥有独立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政治倾向、甚至个人浏览历史来实时调整话术和攻击角度的‘数字魅影’。”
他调出后台试图拦截和分析的几个“虚假账号”的对话记录,显示这些账号在与真实用户互动时,其语言风格、论点乃至使用的表情包都在不断进化。
“你看这个在东亚地区活跃的账号,它在使用‘农夫与蛇’的典故;而针对欧洲用户的账号,则在强调‘普世价值被践踏’;对北美用户,则聚焦于‘安全威胁’……它们不是在同一时间重复同一句话,它们是在进行一场规模空前、高度个性化的认知围剿。”
大厅里一片寂静,只有数据流无声滚动和屏幕闪烁的光芒,映照着每一位技术人员脸上凝重甚至有些无力的表情。
他们引以为傲的防火墙和监测系统,在这张由AI编织的、不断自我优化的全球信息巨网面前,显得如此笨拙和迟缓,深瞳的“净化协议”,正以一种超越传统战争形态的方式,重塑着整个世界的认知图景。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
深夜的剑桥下着细雨,但三一学院某间研究室却灯火通明,墙上巨大的屏幕被分割成十几个区块,分别显示着全球各大社交媒体的实时数据流、情感分析图谱和话题传播路径。
头发花白、穿着羊毛开衫的哈里森教授正对着一个直播摄像头,他面前的平板电脑上铺满了图表,网络连线的那头,是bbc国际频道一位面容严肃的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