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所以朱昭熙也无意过早涉足海外石油争夺,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基础工艺储备”上。
他们的核心成果是一套“三段式蒸馏法”:将原油在常压下加热至180c,分离出汽油组分;继续加热至360c,收集柴油馏分。
剩余重油则送入减压蒸馏塔,提取润滑脂原料。这套工艺虽简单,却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通过添加少量氢氧化钠,汽油的稳定性从7天提升至30天;用氯化钙脱水法处理柴油,使其凝固点从-5c降至-15c,满足寒冷地区使用需求。
实验室主任在月度总结中明确写道:“当前成果仅作技术储备,暂不投入工业化生产。需等待国内炼油设备制造能力匹配后,再分步推进。”
这与朱昭熙的整体规划一致——在没有足够的机械加工精度和标准化生产能力前,贸然上马石油炼化项目,只会造成资源浪费。
中央研究所的档案室里,锁着一份更敏感的文件:内燃机样机设计图。早在三年前,朱昭熙就提供了基础原理草图,研究员们按此试制出单缸样机,排量2.3升,功率8马力,热效率12%。
但这份成果被严格保密,仅五人有权查阅,且明确规定“禁止进行任何量产准备”。
朱昭熙在审阅样机报告时批注:“技术成熟度未达标准。当前的气缸材料无法承受持续高温,点火系统稳定性不足,燃料供应精度误差超过5%。
更重要的是,整个工业体系尚未准备好配套生产,精密镗床的加工精度还差0.02毫米,标准化螺栓的合格率仅78%。此时推出,只会暴露技术短板。”
这种“刻意压制”的策略贯穿于所有前沿研究。无线电报的传输距离突破了50公里,仍只用于军事试验,未向民用开放;甚至连已经成熟的电弧炼钢法,也仅在同泽钢铁厂保留一条试验线,未大规模推广。
朱昭熙的考量在行政会议上多次强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标准化’与‘规模化’。蒸汽机能稳定运转一万小时,铁轨能承受百吨载荷,螺丝钉的尺寸误差不超过0.1毫米。
这些看似基础的东西,比任何新奇技术都重要。在这些没做到之前,任何跨越式发展都是虚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