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其他人都离开了,朱昭熙独自留在办公室。她看着桌上的项目清单,又想起刚才王明提到的外部压力,心里很清楚,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但她有信心完成。
“社会主义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 她轻声对自己说,“以前在虞国搞改革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阻力,现在到了虞元国,情况更复杂,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做实事,就一定能看到胜利。”
接下来的日子里,虞元国开始有条不紊地落实各项合作项目。虞国派来的专家团队陆续抵达,第一时间就进驻了钢铁厂、农产品加工厂等重点项目现场。
在钢铁厂,专家们每天和技术工人一起泡在车间里,测量数据、绘制图纸,不到一周就拿出了热风炉改造方案;在农产品加工厂,食品专家手把手教工人使用追溯系统,还编写了详细的操作手册,确保每个工人都能熟练掌握。
联合企业的筹备工作也在推进。虞国的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虞元国则提供场地和劳动力,双方成立了专门的筹备小组,每天开会讨论合作细节。从厂房选址到人员招聘,再到产品定位,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确保万无一失。
国防建设方面,虞国派来的军事顾问也到位了。他们和虞元国的军队一起制定训练计划,还帮忙改进了边境的防御工事。
之前边境巡逻队用的通讯设备信号不稳定,军事顾问协调虞国企业送来了一批新的对讲机,还搭建了临时的通讯基站,让边境的信号覆盖范围扩大了不少。
朱昭熙每天都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奔波。早上可能在钢铁厂看热风炉改造的进度,中午就去农产品加工厂检查追溯系统的使用情况,下午又赶到边境,和军事顾问、巡逻队一起讨论防御方案。
她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也不搞什么仪式性的活动,更多时候是穿着简单的衣服,在会议室、工地和学校之间穿梭,遇到问题当场解决,有需要协调的资源立刻安排。
有一次,记者想采访她,让她谈谈虞元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她笑着拒绝了:“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实事,不是给别人看的。等项目出了成果,牧民们的日子真正好了,不用采访,大家也能看到我们的工作。”
在一次基层调研中,朱昭熙去了一家刚投产的小型农机修理厂。厂里的老工人张师傅拉着她的手说:“以前家里的农机坏了,得拉到几百公里外的城里去修,来回要花好几天。现在家门口就有修理厂,修得又快又好,还便宜。有你们在,我们心里踏实。”
朱昭熙握着张师傅的手回应:“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主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方便、更舒心。要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你们尽管提,我们一定改。”
随着时间推移,虞元国的经济逐渐稳定下来。钢铁厂的能耗降了,产量提了,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开始出口到周边的社会主义国家。
农产品加工厂的追溯系统建成后,产品质量更有保障,订单量比之前增加了不少,工人的工资也跟着涨了;边境的防御加强了,牧民们不用再担心外来势力的骚扰,能安心放牧、干活。
社会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以前部落之间偶尔会因为牧场、水源的问题产生矛盾,现在有了联合委员会,遇到问题能坐下来协商解决。
以前有些牧民对政府的政策不理解,现在看到身边的变化,也开始主动支持政府的工作,有的还主动报名加入了边境巡逻队或项目建设队伍。
周边一些国家也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几个国家派了代表团来虞元国考察,想学习他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经验。
朱昭熙接待这些代表团时,总是坦诚地分享经验,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我们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朱昭熙心里很清楚,这只是开始。南熙洲的形势依然复杂,宁国、越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