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张厂长发现,自从画了这图,返工率降了不少。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慢慢改变着工厂的氛围。工人不再是被动地干活,开始主动想办法提高效率。厂主们虽然不情愿,但看着实实在在的效益,也不好再说什么。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明国工业协会的厂主们私下开会,决定联合抵制劳动国际的技术标准。他们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看到工人获得更多权力。
在宁国,张厂长虽然表面上支持监督小组,但暗地里给工人使绊子。他故意延迟采购新型焊条,让工人们无法正常工作。
越国的情况相对好些。郑大山他们已经成为工厂的小股东,有了发言权。但他们也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平衡生产效率与工人权益。
联邦三十八年的夏天,比往年更热。但在明国、宁国、越国的工厂里,比天气更热的,是工人的劲头。他们拿着记录本,围着机器讨论,脸上带着以前很少见的笑容。
谁也不知道这场变革会走向何方,但至少,一个新的开始已经出现。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厂主们则不得不面对这一变化。
在玄中城,朱昭熙密切关注着各国的动态。她知道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方向正确,终会到达目的地。
劳动国际的官员们忙着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希望能引导各国工厂走向更加公平和高效的发展道路。
这些年的时间里,虽然劳动国际的总部还在虞国那边建设,但是从联邦三十二年到现在,劳动国际一直都是围绕着她,跟着她在玄中城里办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自己可以凭借着威望和社会主义首倡者的名义担任第一届领导。
但是李怡这些虞国的后辈如果在担任国内职务的时候,还担任劳动国际的重要职务,那么其他国家乃至虞国自己都会认为劳动国际只是虞国劳动党的分支,长此以往,这个朱昭熙苦心孤诣建立的组织很有可能走上原来历史上的第三国际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