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将能耗降低了 18%,同时避免了因过载导致的机械故障。
“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条定律直接影响了舰船设计 —— 螺旋桨对水的推力,必然会受到水的反作用力,因此船身的重心必须精确计算,否则会产生危险的侧倾。
虞国最新下水的巡洋舰,正是依据这一原理调整了配重,在试航中经受住了八级风浪的考验。
更具突破性的是 “万有引力定律”。刘敦通过分析钦天监天文观测数据,提出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个发现起初被认为 “与工业无关”,直到矿业工程师应用它改进了矿井提升机的配重计算,才显现出实际价值 —— 根据引力公式优化后的配重方案,使提升机的能耗降低了 23%。
刘敦在提交给中央研究所的论文结尾写道:“这些规律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工匠们长期实践的科学总结。它们的价值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预测未知,当我们设计一台新机器时,无需再依赖试错,通过公式计算就能预判其运行状态。”
几乎在刘敦完善力学理论的同时,詹铁娃的团队在热力学领域取得了同样重要的突破。作为蒸汽机改良项目的总工程师,詹铁娃的工作环境比刘敦更贴近生产一线 。
他的办公室就设在同泽钢铁厂的动力车间旁,墙上挂满了不同型号蒸汽机的剖面图,桌上的笔记本记录着每次调试的参数:蒸汽压力、活塞行程、输出功率、煤耗量。
“能量守恒定律” 的发现,源于一个困扰业界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参数的蒸汽机,实际输出功率总是低于理论计算值?当时的普遍解释是 “机械摩擦损耗”,但詹铁娃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即使将摩擦因素考虑在内,仍有近 30% 的能量 “不翼而飞”。
他设计了一套特殊的测量装置:在蒸汽机的锅炉、气缸、冷凝器分别安装温度计和压力计,实时记录能量输入与输出。经过一年的连续监测,他得出结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总量保持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