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管教,迟早要出乱子。让他们去虞国挣钱,总比在街头闹事强。\"
宁国的动作更快。朱奠培当天就召见了商会代表,要求他们牵头招募劳工:\"码头搬运工、破产农民、手工业作坊的失业工匠,只要身体健康,都可以报名。
告诉他们,去虞国两年,回来能盖三间瓦房,娶上媳妇。\"宁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近年遭遇波动,纺织业萧条导致大量工人失业,这些流民聚集在城市边缘,已经引发了多起小规模骚乱。
明国、扬国、洪州共和国也迅速响应。各国的动机虽有不同——明国想借此换取虞国的蒸汽机技术,扬国希望通过劳工接触虞国的教育体系,洪州则看中了安置费带来的外汇收入。
但核心诉求高度一致:既能解决国内失业问题,又能赚取外汇,还能避免社会主义思想在流民中传播,堪称\"一举三得\"。
短短一个月内,首批五千名劳工就抵达了虞国的海晏港。他们中,有越国破产的小商贩,有宁国失业的水手,有明国失去土地的农民,甚至还有洪州草原上的牧民。这些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眼神里透着对新生活的渴望。
朱昭熙亲自到安置点视察时,正赶上工作人员给劳工分发物资:统一的灰色工装、粗布被褥、搪瓷饭碗,还有一本《虞国劳动纪律手册》。
工作人员逐句讲解手册内容:每天工作十小时,每周休息一天,工伤全额报销,月底发工资时扣除伙食费和住宿费,剩余部分可自由支配或寄回本国。
\"这是真的?\"一个来自越国的年轻劳工不敢相信,在他的国家,工人每天要工作十四个小时,稍有懈怠就会被工头打骂,更别说休息和保险了。
\"虞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标语,\"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遵守纪律,就能拿到足额报酬。\"
劳工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工程队。越国的劳工擅长精细操作,被安排架设电报线;宁国的水手熟悉绳索作业,调去修建跨河桥梁;明国的农民体力好,负责铁路路基的土方工程;洪州的牧民适应野外生活,承担了偏远地区的线路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