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东部边境。
鉴于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林立、内部矛盾重重的特点,联邦军采取“边缘挤压”策略扶持亲联邦势力,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北方诸侯秘密接触,提供武器与资金,唆使其对抗帝国皇帝。
控制多瑙河与易北河的航运,切断帝国与东欧的贸易通道,加剧其内部经济危机。 以小股部队袭扰边境要塞,消耗帝国的防御资源,避免与帝国主力直接决战。
尽管南欧与东欧的清剿取得阶段性成果,无论是武洲腹地的各国还是大明联邦的军队都面临着左支右绌的局面,大明联邦军队确实比任何一个武洲的国家都要多得多,两百七十万的军队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国家,但是这些军队撒在整个武洲,还是显得有些不足。
另外从永洲、乐洲运输物资至武洲战场的成本极高,依赖煦洲与虞国的临时补给站,稳定性不足,毕竟虞国和武洲不在一个大陆上,只能依靠海运,虽然有稳定的航线,但是天气原因在这个时代依旧让海运有着很大的风险。
另外大明联邦依旧存在着雇佣军失控风险,煦洲雇佣军的忠诚度建立在掠夺与杀戮之上,若长期无法满足其需求,可能反噬联邦军防线。最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防御严密,联邦军尚未做好全面突破的准备。
朱昭熙与朱瞻壑在罗马指挥部的会议上达成共识:未来一年的核心任务仍是巩固南欧与东欧的占领区,彻底清除抵抗势力的生存土壤。对武洲腹地的全面进攻,需待后勤体系完善、雇佣军整合完成后再行部署。
此时的欧洲大陆,从亚平宁到巴尔干,从多瑙河到莱茵河,战火与血腥成为常态。大明联邦以近乎野蛮的方式重塑着这片土地的秩序,而武洲文明的存续,在联邦军的铁蹄与煦洲雇佣军的屠刀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