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朱昭熙回答,\"无论在虞国还是在虞元国,我们都是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属于所有追求公平正义的人民。\"
结束与李怡的谈话,朱昭熙第二天就启程返回虞元国。火车开到虞元国首都和林的火车站时,朱见明和刘志远早已在火车站等候。
\"国内一切都好?\" 朱昭熙刚下火车就问。
\"都好,就是设备制造厂那边有个新生产线刚投产,大家都盼着您回去看看。\" 朱见明说。
\"那我们先去工厂。\" 朱昭熙没有先回住处,直接转乘车辆前往设备制造厂。
回国后的第一个月,朱昭熙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访重点项目上,想尽快了解她离开期间的进展情况。抵达设备制造厂时,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组装新型农业机械。张建国迎上来,手里拿着一张产品图纸。
\"您看,这是我们新研发的播种机,比之前进口的机型多了精准施肥功能,效率能提高三成,成本却低了将近一半。\" 张建国指着图纸上的细节说,\"上个月刚投产,已经接到好几个周边国家的订单,还有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想引进生产线。\"
朱昭熙走到生产线旁,看着工人熟练地安装零件,不时停下来和工人交流。一个年轻工人说:\"以前我们只能照着图纸组装,现在跟着专家学了技术,自己也能改进零件设计了。这台机器的施肥装置,就是我们车间几个年轻人一起琢磨出来的。\"
\"很好。\" 朱昭熙点头,\"技术不是死的,要靠大家一起钻研才能进步。以后厂里要多给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大胆尝试。\"
离开设备制造厂,朱昭熙又去了和林大学。这天正好是学校第一届本土工程师毕业典礼,校园里挂满了红色横幅。朱昭熙坐在主席台上,看着穿着学士服的学生们依次上台领取证书,脸上满是朝气。
毕业典礼结束后,朱昭熙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交流。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们毕业后去工厂工作,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些什么?\"
\"做好每一个零件,解决每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在为建设出力。\" 朱昭熙说,\"你们是虞元国的未来。希望你们记住,技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无论将来在哪里工作,都要牢记社会主义的初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是遇到技术瓶颈,不要怕,学校和工厂都会支持你们继续学习。\"
学生们认真听着,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记录。一个来自牧区的学生说:\"我想回草原的农机站工作,那里的牧民需要懂技术的人,我想帮他们用好新机器,提高放牧效率。\"
\"这个想法很好。\" 朱昭熙鼓励道,\"草原的发展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处,才能真正帮到牧民。\"
几天后,朱昭熙又去了一个偏远的牧区,考察新建立的合作社。车子驶进牧区时,远远就看到成片的标准化棚圈,几个牧民正用机械剪羊毛机给羊剪毛。合作社负责人迎上来,手里拿着一本账本。
\"您看,这是我们这半年的收支记录。\" 负责人翻开账本,\"加入合作社后,大家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销售羊毛,成本降了,收入比以前多了三成。我们还建了互助基金,谁家有困难都能申请补助。\"
朱昭熙跟着负责人走进牧民的帐篷,一位老人正坐在毡垫上喝奶茶。看到朱昭熙,老人连忙起身:\"嘎扎尔汗,您来了!\"
\"老人家身体还好?\" 朱昭熙坐下问。
\"好得很!\" 老人笑着说,\"以前我们担心老了没人管,现在合作社有养老保障,每个月能领补贴,看病也能报销,我们放心了。我孙子还在合作社的学堂上学,以后也能当有文化的人。\"
帐篷外,几个孩子正在草地上玩耍,手里拿着学堂发的课本。朱昭熙走过去,拿起一本课本翻看,里面既有基础的文化知识,也有草原放牧的实用技巧。
\"学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