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管网系统、集中供暖设施——成为各国模仿的对象,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多数国家只能实现部分功能。
建设热潮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流动。虞国凭借技术优势,成为联邦的“工业母国”:向明国出口钢铁和机械,向越国出口水泥和化工原料,向中小藩国出口各类工业制成品。
作为交换,各国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流入虞国:明国的铁矿、越国的铜矿、宁国的橡胶、南洋藩国的锡矿,通过海运和新建的铁路汇集到虞国的工业中心。
这种“技术-资源”的交换模式,使虞国的工业产值在五年内增长四倍,国库储备的贵金属和战略物资达到历史峰值。
人才流动成为另一显着特征。虞国的工业奇迹吸引了联邦各地的技术工人和学者。明国的炼钢工匠、洪州共和国的机械师、甚至部分中小藩国的留学生,纷纷以“技术移民”的方式进入虞国。
虞国劳动党借此推行“人才吸纳计划”,为移民提供住房和就业保障,使这些技术人才迅速融入虞国的工业体系。
据虞国统计局数据,大明联邦二十五年,外籍技术人员占虞国工业劳动力的比例已达1.2%,他们带来的本土经验与虞国的技术体系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创新。
这场从虞国蔓延至整个联邦的建设时代,本质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全面取代。当蒸汽机车的汽笛声取代了传统的马帮铃铛,当钢筋混凝土建筑遮蔽了木质结构的宫殿,整个世界的面貌在十年间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剧变。
虞国通过技术垄断和工业体系优势,在这场变革中攫取了最大利益,其作为联邦工业核心的地位得到巩固。
而其他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但也逐渐形成了对虞国技术和产品的依赖,这种格局为虞国在未来的联邦事务中积累了雄厚的实力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