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江面上起了雾,寒风中夹杂着冰冷的雨丝,纷纷扬扬落下。
在甲板上透气的陈嘉,裹紧质感粗糙的深色大衣,转身回了船舱。
“你去哪儿了,正找你呢。”程永年一把拉住她,带她进了餐厅,找到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
陈嘉冲他笑笑:“表叔,舱房太小,闷得慌。”
程永年面带古怪的看了她一眼:“小小年纪,没有小姐命倒是一身小姐病。”
这一路上,陈嘉早就领略他的毒舌口才了,甭管好话癞话,从他嘴里说出来,难听至极。
“表叔,你找我有事?”陈嘉是来投奔他的,寄人篱下,不好回嘴,故而转移话题。
程永年卷起两根手指扣了扣桌面:“马上就到常德了,收起你的小聪明,怎么笨怎么表现,还有,从现在开始,你私底下也不许再喊表叔了,知道吗?”
陈嘉点头:“明白。”
身下这艘小火轮是从长沙开往常德的,船上大部分乘客都是要去常德报考“军事学院”的失学失业青年。
军事学院,这是招生老师诓人的说辞,实际上,应该叫军统临澧特别培训班,专门培训特务的地方。
当然,陈嘉原本也是蒙在鼓里的,因和程永年沾亲带故,提前比学员们知道一点儿内幕。
如果她来的早一点,就不会去报考什么“军事学院”,当然也不会顺利寻到表叔程永年,坐上这艘小火轮了。
事情倒回三个多月前,日寇攻下鲁北平原,历城和平阳相继沦陷。
日寇一进入平阳,就开始胡乱杀人,三天超两千人惨死于日寇刀下。
其中就包括原主陈嘉的养父养母,或者可以称呼为大伯、大伯母。
原主的生身父母是平阳郊区的佃农,一口气生了六女一子。
家里穷的叮当响,孩子多苦力少,全家人每天昂着脸喝西北风。
这样下去不是法子,夫妻俩开始捣鼓卖孩子,这年头,女孩贱,又太小,卖不上价儿,两人也不管多少钱,给钱就卖。
他们想着大哥家十来年了没要上个孩子,就缠磨要了一块大洋,把原主过继出去了。
跟着亲大伯,原主过的还不错,虽然生活在乡下,但吃穿不愁,也不用下地干活。
后来,养母的表弟在外头混出了点样子,念着早年表姐赞助学费的恩情,给她寄了不少钱来。
平阳虽挨着历城,但到底是县城,房价低,养父母拿着表弟寄来的钱,在县城置下两间前铺后居的屋子。
三口人在城里安了家,开了间杂货铺,待手里有了余钱,就把原主送到了新式学堂念书。
1937年年底,原主十八岁,鲁北平原沦陷,日寇在这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养父母皆死于日寇刀下,死前嘱咐原主往南跑,去寻养母的表弟程永年,他有本事,投奔他,能有条活路。
原主跟着幸存的街坊一路往南逃,途中结识了几个来自历城的逃难者,几人年纪相仿,便走到了一起。
这里面,有一个叫杨正军的,年纪最大,也最牢靠,家里是开武馆的,一路上,全靠他照应,这才有惊无险的到了武汉。
到了武汉之后,原主便拿着信去寻程永年,却得到一个他早已调离武汉的消息。
这下,原主懵了,给原地址的人留了口信,又回到杨正军几人的住处,苦苦等着。
当时,军统招生处的人正在武汉寻找抗日的有志青年,他们一行人,全符合标准。
几人的家人皆遭日寇迫害,一听说能报考军事学院,上战场,打鬼子,纷纷热血上头,填了报名表。
报完名,在武汉等了几日,待鲁地、豫州、江淮的报考生都到齐后,出现了几个负责人。
先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动员会,而后便用轮船把几百人从武汉运往长沙。
负责人之一便是程永年,原主听到他的名字,立马找机会与他相认。
程永年得知表姐身故,当即承诺会照顾好原主,而后话锋一转,斥责原主不该报考这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