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烟散去后,真正的缴获倭船,已在季布这位老成持重的将领亲自押运下,趁着夜色,秘密转移到了戒备森严、技术力量更为雄厚的吴郡大汉官营船厂。
——
吴郡。
船厂深处,灯火通明。
一群被朝廷秘密征召、精通机关术的墨家弟子,正围着那几艘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的倭船残骸,如同见到稀世珍宝般兴奋。
他们手持规、矩、绳墨,仔细丈量着每一块船板的角度,研究着龙骨的结构,分析着船帆的材质和悬挂方式。
“妙啊!此船体狭长如梭,吃水虽浅却异常稳固,重心设计极佳,难怪转向如此灵活!”
“看这船板拼接之法,虽显简陋,却暗合流水之理,减少了航行阻力!”
“还有这帆!材质虽差,但其形制利于捕捉侧风,在近海岛屿间穿梭,比我大汉硬帆更胜一筹!”
墨家弟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眼中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
他们迅速绘制图样,记录数据,并与大汉现有的楼船、艨艟图纸进行对比分析。
很快,一份份关于如何改进汉船速度、灵活性、适航性的建议方案,便送到了船厂大匠和季布的手中。
吴郡船厂,这个大汉最重要的造船基地,在墨家智慧与缴获技术的双重催化下,悄然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
会稽郡这边,刘如意则完美扮演着一个“好大喜功、面子大过天”的纨绔亲王形象。
他让新兵们的操练变得“懈怠”起来,时常能看到士兵们三三两两地在营外闲逛,或者操练时动作懒散。
刘如意本人也时常“巡视”一番,便回到舒适的郡府,似乎对军务不再上心。
这些做作的姿态,通过倭寇残留的探子和一些唯利是图的奸细,断断续续地传回村野治保耳中,更加深了倭寇对汉军“不足为虑”的判断。
——
万里之外,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贵霜帝国西陲的广袤草原上。
曾经的匈奴大单于冒顿,此刻正站在一座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他鹰隼般的目光扫视着下方一支规模庞大、装备奇异的骑兵军团。
这些骑兵并非传统的匈奴弓骑,他们大多身材魁梧,披着链甲或鳞甲,手持沉重的长矛或标枪,马鞍旁还挂着用于近战的短剑和圆盾,坐骑也更为高大强壮。
“伟大的单于!”
一个身材同样高大、面容粗犷、眼神却异常狡黠的年轻将领策马来到台下,正是被冒顿收服并倚重的阿提拉。
“按照您的意志,我们整合了萨尔马提亚人、阿兰人、哥特人中最勇猛的战士!这支新的‘标枪之鹰’已经成型!”